机器翻译中汉语动结式生成的过程和困难

被引:5
作者
傅爱平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关键词
机器翻译; 汉语生成; 动结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H085 [机器翻译];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动结式述补结构是汉语里很有特点的一种结构,在机器翻译中处理这种结构有很多困难。在外语译成汉浯时,源语(例如英语)往往没有相当于汉语动结式的结构,也很难用转换规则把英语的某些结构形式与汉语动结式联系起来。所以除非用个别处理的办法,目前的机器翻译系统很难生成汉语的动结式译文。要让机器翻译系统有生成动结式的能力,需要识别源语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根据意义表达的要求,选择汉语词语,确定动结式的语义关系和结构形式,最后生成句子的表层。汉语句法和语义研究是生成动结式的基础。本文试图从这个角度说明动结式的生成过程以及要解决的问题,通过个例观察动词和结果补语之间在语义上的组合情况,着重讨论一种根据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选择句法结构的方法。希望能够说明机器翻译对汉语研究的一些需要。
引用
收藏
页码:32 / 42+95 +95-96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概念结构与非自主性语法:汉语语法概念系统初探附视频 [J].
戴浩一 .
当代语言学, 2002, (01) :1-12+77
[2]   知网和汉语研究 [J].
董振东 ;
董强 .
当代语言学, 2001, (01) :33-44+77
[3]   论“把”字句的句式语义 [J].
张伯江 .
语言研究, 2000, (01) :28-40
[4]   形容词作结果补语情况考察(一) [J].
马真 ;
陆俭明 .
汉语学习, 1997, (01) :3-7
[5]   “VA了”述补结构语义分析 [J].
陆俭明 .
汉语学习, 1990, (01)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