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功能视角的中印边界争端研究

被引:13
作者
邱美荣
机构
[1] 同济大学亚太研究中心
关键词
中印边界; 机制功能; 边界争端;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822.3 [与各国政府的关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中印边界争端产生根源的研究基本集中于两点:历史学视角的帝国主义侵略遗产和国际政治视角的地缘政治功能。不过,历史学视角的研究不能完全解释同为"麦克马洪线"走向的中缅(甸)边界问题为何得以解决,地缘政治视角的研究无法解释中印边界争端在相同情境中所出现的不同结果:1987年两国边界的紧张局势得以迅速地控制及平息、中印两国在此后调整边界争端政策的动机和中印边界争端在当前的缓和现状。因此,作者尝试从边界的机制功能视角,来解释中印边界争端产生的根源及其在此后的发展变化,指出中印边界具有四个主要功能:即国家身份的建构与维护、军事-战略功能、国内政治功能以及种族/民族的团结与凝聚功能等,它们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价值。1959~1962年,中印两国对上述边界功能的冲突性要求是中印边界争端产生和升级的主要因素之一。此后的几十年间,局势的发展使得边界的机制功能在某一或者某些方面得到淡化或者弱化,中印两国边界问题及两国关系也得到缓和与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23 / 32+3 +3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危机外交中的国内政治因素——以中印危机(1959~1962)为例 [J].
邱美荣 .
国际观察, 2007, (04) :26-33
[2]   1962:中国对外政策“左”转的前夜 [J].
牛军 .
历史研究, 2003, (03) :23-40+189
[3]   民族主义与国际冲突 [J].
邱美荣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0, (12) :32-36
[4]   中印边界争端反思(上) [J].
内维尔.马克斯韦尔 ;
郑经言 .
南亚研究, 2000, (01) :25-34
[5]   中印边界争端研究综述 [J].
Qiu Meirong .
南亚研究季刊, 1999, (02) :61-66+5
[6]  
中印关系的社会认知研究[D]. 随新民.外交学院. 2005
[7]  
冷战后中印关系研究[M].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卫灵, 2008
[8]  
周恩来外交文选[M]. - 中央文献出版社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1990
[9]  
印度对华战争[M]. - 世界知识出版社[澳大利亚]内维尔·马克斯韦尔, 1981
[10]   THE PROMISE OF INSTITUTIONALIST THEORY [J].
KEOHANE, RO ;
MARTIN, LL .
INTERNATIONAL SECURITY, 1995, 20 (01) :3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