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热带鹤山5种生态系统的地表径流

被引:26
作者
申卫军
周国逸
彭少麟
余作岳
林永标
曾友特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广州510650
基金
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项目;
关键词
人工林生态系统; 地表径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1 [植物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运用“小集水区径流场”技术对鹤山丘陵试验站5种生态系统地表径流进行了连续5年的观测与实验。结果表明:a.5种系统的地表径流系数马占相思林<果园<豆科混交林<草坡<林果苗系统,分别为2.3%、6.97%、13.30%、17.90%、22.16%;径流模数变率差马占相思林<豆科混交林<林果苗系统<草坡<果园,分别为0.46、0.57、0.63、0.65、1.68,可见两种人工林生态系统在蓄留水分、调节水量上均优于草坡,而两种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有所欠缺;各系统的地表径流系数均有明显的干、湿季差异,表现为湿季>全年>干季,径流模数变率差的季节变化则恰好与此相反。b.5种系统每场降水的地表径流量与降水量间存在着二次抛物线型回归关系,地表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增加是非匀速的,年地表径流量主要由几场大的降水所决定;地表径流量与降水强度的关系不大。c.5种系统发生产流的最小降水量马占相思林>果园>豆科混交林>林果苗系统>草坡,分别为15.9、13.28、8.1、6.71、5.21mm;各系统对产流和洪峰的滞后约为10—30min,马占相思林滞后时间最长,其含蓄水分、削减洪峰和调节地表径流的作用最为明显。文中讨论了造成林果苗和果园系
引用
收藏
页码:273 / 28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生态系统水热原理及其应用.[M].周国逸 著.气象出版社.1997,
[2]  
森林水文学.[M].马雪华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
[3]   林地地表径流的研究 [J].
孙阁 .
水土保持学报 , 1989, (02) :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