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浓度内生致热原的发热效应,脑脊液中cAMP的反应及“热限”的研究

被引:14
作者
祝世功
李楚杰
虞学军
杨丽云
机构
[1] 暨南大学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暨南大学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暨南大学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暨南大学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
关键词
发热; 致热原; 环一磷酸腺苷; 内毒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研究cAMP在发热机制及“EP热限”中的作用,用家兔血细胞加微量内毒素体外培育制备内生致热原(EP),在72只家兔的实验中观察不同剂量EP静脉注射后4小时发热效应;在65只家兔的实验中观察不同剂量EP静脉注射后1小时发热效应及血浆和脑脊液中cAMP含量变化。实验结果表明:(1) 在一定范围内,EP的发热效应随注射剂量的递增而增强,但当发热达到一定强度后,便不再随EP剂量的继续增加而加强,在剂量—效应曲线上出现“平坡”,作者称之为“EP热限”。(2)注射EP后1小时,血浆中cAMP无明显变化,而脑脊液中cAMP的浓度却明显增加,且与发热效应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 当注射大剂量EP出现“热限”时,脑脊液中cAMP的增长也受限。作者推论:脑脊液中cAMP的变化不是来自血浆,cAMP很可能是EP发热的重要中枢介质,cAMP的增长受限可能是“EP热限”的重要成因。
引用
收藏
页码:35 / 41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The effect of sodium salicylate on dibutyryl cyclic AMP fever in conscious rabbit. Willies G H, et al. Neuropharmacology . 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