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粳稻区白背飞虱为害损失及其防治指标研究

被引:4
作者
张夕林
张谷丰
孙雪梅
丁宗泽
李飞
机构
[1] 通州市植物保护站!江苏通州
[2] 江苏太湖地区农科所!江苏苏州
关键词
白背飞虱; 为害损失; 防治指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435.112.3 []; S511.22 [];
学科分类号
090401 ; 090402 ; 0901 ;
摘要
为明确五(2)代白背飞虱对粳稻的为害损失,确定合理的防治指标, 作者于1996~1997 年在中、晚粳水稻品种武育粳 3 号和 So15 上,通过接虫笼罩法结合小区、大田试验,研究不同虫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以及五(2)代白背飞虱的增殖规律、为害损失和防治指标⒚结果表明,中、晚粳稻不同生育期,不同虫口密度的白背飞虱的增长速度不一样⒚同一生育期,低密度的增殖速度要大于高密度,但总虫量高密度处理显著高于低密度区⒚五(2)代白背飞虱百丛虫量与水稻产量损失呈极显著正相关⒚因此,当五(2)代白背飞虱早发或中等以上发生时,必须用药防治⒚控制其危害,防治指标为 180~250 头⒚
引用
收藏
页码:90 / 93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二代褐飞虱对粳稻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 [J].
张夕林 ;
张治 ;
张建明 ;
张谷丰 .
华东昆虫学报, 1996, (01) :78-81
[2]   再生稻白背飞虱为害损失测定和防治指标的研究 [J].
赵士熙 ;
吴中孚 ;
王良威 .
植物保护学报, 1995, (02) :129-133
[3]   水稻白背飞虱为害损失测定及防治指标研究 [J].
汤金仪 ;
马桂椿 ;
胡国文 .
植物保护学报, 1992, (02) :139-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