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华东地区金融集聚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研究
被引:19
作者
:
罗子嫄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罗子嫄
[
1
]
何宜庆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昌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
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何宜庆
[
2
]
毛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毛华
[
1
]
机构
:
[1]
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
南昌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
来源
:
企业经济
|
2013年
/ 32卷
/ 08期
关键词
:
华东地区;
金融集聚;
经济发展;
耦合关系;
熵权法;
D O I
:
10.13529/j.cnki.enterprise.economy.2013.08.025
中图分类号
:
F832.7 [地方金融事业];
F127 [地方经济];
学科分类号
:
0202 ;
020202 ;
摘要
:
本文把物理学中的耦合关系运用于金融集聚与经济发展的研究中,通过构建华东地区金融集聚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耦合模型对2007-2011年华东地区6省1市(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安徽、山东)金融集聚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华东地区金融集聚与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比较严重,上海的耦合协调度较高,其他省份的耦合协调度普遍不高,并据此提出促进华东地区金融集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引用
收藏
页码:135 / 138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耦合机理研究.[D].王琦.东北师范大学.2008, 11
[2]
上海金融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J].
陈文锋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陈文锋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平瑛
.
统计与决策,
2008,
(10)
:93
-95
[3]
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综述
[J].
刘红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同济大学
刘红
;
叶耀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同济大学
叶耀明
.
经济问题探索,
2007,
(11)
:46
-52
[4]
金融集聚影响实体经济机制研究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军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黄解宇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曹利军
.
管理世界,
2007,
(04)
:152
-153
[5]
金融企业集群:一种新的集聚现象的兴起
[J].
滕春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山东经济学院
滕春强
.
上海金融,
2006,
(05)
:14
-17
[6]
论金融中心形成的微观基础——金融机构的空间聚集
[J].
潘英丽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金融学系
潘英丽
.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3,
(01)
:50
-57
←
1
→
共 6 条
[1]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耦合机理研究.[D].王琦.东北师范大学.2008, 11
[2]
上海金融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J].
陈文锋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陈文锋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平瑛
.
统计与决策,
2008,
(10)
:93
-95
[3]
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综述
[J].
刘红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同济大学
刘红
;
叶耀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同济大学
叶耀明
.
经济问题探索,
2007,
(11)
:46
-52
[4]
金融集聚影响实体经济机制研究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军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黄解宇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曹利军
.
管理世界,
2007,
(04)
:152
-153
[5]
金融企业集群:一种新的集聚现象的兴起
[J].
滕春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山东经济学院
滕春强
.
上海金融,
2006,
(05)
:14
-17
[6]
论金融中心形成的微观基础——金融机构的空间聚集
[J].
潘英丽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金融学系
潘英丽
.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3,
(01)
:50
-57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