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 条
牙齿健康部位与龋损部位菌斑pH变化的比较研究
被引:7
作者:
徐小娟
刘鲁川
温秀杰
机构:
[1]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口腔科,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口腔科,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口腔科重庆,重庆,重庆
来源:
关键词:
牙菌斑;
蔗糖;
pH测定;
龋病;
D O I:
10.15956/j.cnki.chin.j.conserv.dent.2003.04.008
中图分类号:
R781.1 [龋齿];
学科分类号:
100302 ;
摘要:
目的 :研究进食糖后患龋情况不同者健康牙面或龋洞内菌斑 pH的变化规律 ,为进一步探明龋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接触法直接在原位测定菌斑pH在漱糖后 1h内的变化。实验分 3组 ,分别为无龋组 (CF)、普通龋组 (CIA)和龋活跃组 (CA) ,三组均测定健康牙面菌斑pH的变化 ,龋活跃组另外测定龋洞内菌斑pH的变化 ,绘制 pH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对菌斑基线pH(pHrest)、pH下降的最低值 (pHmin)、pH的下降幅度 (△pH)及 30min内的曲线下面积 (AUC30 )进行方差分析。结果 :各组菌斑 pH在漱糖后均下降 ,约 5~ 1 0min后达到最低值 ,随后缓慢上升 ,1h左右可恢复至用糖前的水平 ;三组健康牙面菌斑 pH的变化相似 ,pHrest、pHmin、△pH、AUC30 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龋活跃组龋洞内菌斑 pH在漱糖后的变化趋势与三组健康牙面相似 ,但龋洞内菌斑的 pHrest明显较健康牙面低 (P <0 .0 1 ) ,用糖后 pH的下降更为明显 ,pHmin和AUC30 均较健康牙面小 (P <0 .0 1或P <0 .0 5) ,且恢复到用糖前基线水平所需时间亦较长。结论 :龋洞内的菌斑产酸力较健康牙面高 ,进一步验证了龋病的发生是局部菌斑产酸力增强所致
引用
收藏
页码:189 / 192
页数:4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