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悖论与新路径

被引:20
作者
连冕
机构
[1]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 保护; 出路; 放纵; 失去;
D O I
10.16272/j.cnki.cn11-1392/j.2005.01.008
中图分类号
J527 [陶瓷、漆器];
学科分类号
1403 ;
摘要
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新个案谈起,简要分析了“非物质”概念的提出和发展情况,发现包括最权威的概念诠释在内,都包含着极度而又无奈的不周延。进而希望能重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尤其是在当下中国,寻找到新的出路。在正文的讨论中,以目前景德镇陶瓷发展情况为启发,得出了一个强调“放纵”和“失去”心态的保护观。
引用
收藏
页码:19 / 20
页数:2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申遗热与痛[J]. 周卫红.时代潮. 2004(12)
[2]   一个人民口传身授的活态文化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手记 [J].
乔晓光 .
建筑创作, 2003, (05) :142-145
[3]   培育根基 守护灵魂——中国各民族民间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J].
刘魁立 .
中国民族, 2003, (03) :7-10
[4]   “人类口传及无形遗产”——保护什么? 如何保护? [J].
陈岸瑛 .
装饰, 2003, (03) :5-7
[5]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学教育和民族文化资源整合 [J].
乔晓光 .
美术研究, 2003, (01) :62-68
[6]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J].
蔡良玉 .
人民音乐, 2002, (01) :49-52
[7]  
青春版《牡丹亭》戏外戏[N]. 王寅.南方周末. 2004
[8]  
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张松著, 2001
[9]  
让非物质文化走向休闲市场. 刘玉清. 中国文化报 .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