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干预”与“弱干预”:社会学干预方法的两条途径

被引:87
作者
沈原
机构
[1]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关键词
转型社会学; 社会学干预; 强干预; 弱干预;
D O I
10.19934/j.cnki.shxyj.2006.05.001
中图分类号
C912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学科分类号
1407 ;
摘要
多年来,人们对改革开放以来所创造的“经济奇迹”谈论甚多,而对促动这一“经济奇迹”的“体制奇迹”,即权力与市场的结合,却始终着墨很少。“转型社会学”企图面对这一“体制奇迹”及其所引发的诸种问题。为此,必须努力寻求“工具实证主义”以外的社会学研究手段,以便有能力面对剧烈变动中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安排。奠基于“行动社会学”之上的“社会学干预”或许就是有效方法之一。不过,面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实际过程,这一源出于法国图海纳学派的方法,必须在原则和技术上都有所改进。嫁接“解放社会学”的诸原则,形成“强”、“弱”两种干预手段,可能构成一种有意义的尝试。本文结合对农民工和都市运动两种现象进行社会学干预式的研究,试图阐释“强干预”与“弱干预”的不同方式和操作特点。
引用
收藏
页码:1 / 25+243 +243
页数:26
相关论文
共 4 条
  • [1] 交往行为理论.[M].(德)尤尔根·哈贝马斯(JurgenHabermas)著;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 [2] 新社会学.[M].(法)菲利普·柯尔库夫(PhilippeCorcuff)著;钱翰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 [3]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德)哈贝马斯(JuergenHabermas)著;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
  • [4] 北镇家户工:日常实践逻辑与宏观政治经济学逻辑.[D].童根兴.清华大学.2005,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