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1 条
洪泽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32
作者:
张超文
[1
,2
]
张堂林
[1
]
朱挺兵
[1
,2
]
李为
[1
]
谢志才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来源: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环境因子;
洪泽湖;
D O I:
10.15928/j.1674-3075.2012.03.003
中图分类号:
Q958.8 [水生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洪泽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然而关于洪泽湖大型底栖动物的报道较少。为了研究洪泽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在洪泽湖设置20个采样点,进行了为期1周年的季度调查(2010年5月-2011年2月)。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4种,寡毛类、摇蚊科幼虫和软体动物分别有5种(占总物种数的35.7%)、3种(21.4%)和6种(42.9%)。河蚬为第一优势种(优势度Y=0.18),其次分别为苏氏尾鳃蚓(0.09)、羽摇蚊(0.07)、霍甫水丝蚓(0.06)和铜锈环棱螺(0.06)。群落的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45.45±7.38)个/m2和(52.43±12.04)g/m2,其中软体动物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最高[(24.80±6.20)个/m2和(49.55±11.94)g/m2],摇蚊类次之[(13.76±2.87)个/m2和(2.28±0.71)g/m2],寡毛类最低[(6.96±2.41)个/m2和(0.60±0.18)g/m2]。全湖Shannon-Wiener、Margalef和Pielou指数分别为2.69、1.10和0.71,各指数季节差异不明显。冗余分析(RDA)结果共解释物种数据累计方差的35.0%;MonteCarlo检验表明,洪泽湖水体中硝酸盐氮、总氮和化学耗氧量是影响底栖动物群落分布最关键的环境因子(F=2.181~3.277,P<0.05)。
引用
收藏
页码:27 / 33
页数:7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