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前纵梁薄壁结构碰撞吸能特性及其优化的研究

被引:51
作者
陈吉清 [1 ]
周鑫美 [1 ]
饶建强 [1 ]
区权湛 [2 ]
机构
[1]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2] 广东福迪汽车有限公司
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
关键词
汽车; 前纵梁; 薄壁结构; 碰撞吸能特性; 多目标优化;
D O I
10.19562/j.chinasae.qcgc.2010.06.006
中图分类号
U461.9 [];
学科分类号
080204 ; 082304 ;
摘要
阐述了汽车前纵梁薄壁结构碰撞吸能特性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现状,总结了板厚、材料性能、截面形状、结构形态和连接方式等因素对其碰撞吸能特性的影响。探讨了前纵梁激光拼焊板各部位板厚的多目标优化设计,并给出设计算例。
引用
收藏
页码:486 / 49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薄壁构件的抗撞性优化设计.[D].侯淑娟.湖南大学.2007, 04
[2]  
汽车正面碰撞设计分析技术及应用研究.[D].胡玉梅.重庆大学.2002, 02
[3]  
Using the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and the D-optimality criterion in crashworthiness related problems.[J].M. Redhe;J. Forsberg;T. Jansson;P. O. Marklund;L. Nilsson.Structur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Optimization.2002, 3
[4]   ABSORBED ENERGY DURING COMPRESSION AND CRUSHING OF HIGH-STRENGTH STEEL SHEETS [J].
TODA, K ;
GONDOH, H ;
TAKECHI, H ;
USUDA, M .
METALLURGICAL TRANSACTIONS A-PHYSICAL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SCIENCE, 1976, 7 (11) :1637-1642
[5]  
商务车正面碰撞结构耐撞性模拟研究.[D].许亮.上海交通大学.2007, 06
[6]   车身轻量化与钢铝一体化结构新技术的研究进展 [J].
龙江启 ;
兰凤崇 ;
陈吉清 .
机械工程学报, 2008, (06) :27-35
[7]   基于响应面法的汽车吸能部件优化问题研究 [J].
王琥 ;
李光耀 ;
李恩颖 ;
韩旭 .
系统仿真学报 , 2007, (16) :3824-3829
[8]   车辆薄壁结构撞击吸能特性研究 [J].
高广军 ;
姚松 .
铁道机车车辆, 2002, (02) :8-10+1
[9]   汽车正撞吸能部件改进的计算机仿真 [J].
张维刚 ;
钟志华 .
汽车工程, 2002, (01) :6-9+36
[10]  
机械优化设计遗传算法.[M].陈伦军等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