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 条
濮城地区深层低电阻率油层形成机理与识别
被引:10
作者:
张艳红
赵其磊
席天德
谭仲平
涂兴万
闫育英
胡立军
机构:
[1] 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来源:
关键词:
东濮凹陷;
濮城地区;
油藏地质特征;
低电阻率油层;
形成机理;
识别方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E122.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东濮凹陷北部濮城地区深层沙三段的中、上亚段低电阻率(小于2Ω·m)油层主要分布在构造低部位或地层倾角较为平缓区块的构造较低部位,其形成主要与储集层粒度细(粒度中值一般小于0.1mm)、伊利石含量高(占黏土矿物的70%~90%)、泥质含量偏高、地层水矿化度高(总矿化度平均28.5g/L)、微孔隙发育(孔隙半径小于0.1μm)、构造平缓等因素有关。综合研究钻井、系统取心、试油等资料,分析低电阻率油层的成因,根据低电阻率油层束缚水饱和度的特点,用“可动水分析法”确定油层可动水含量,是识别低电阻率油层的有效方法。图4表2参5
引用
收藏
页码:93 / 95
页数:3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