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运筹、配施有机肥和坐水种对春玉米产量与养分吸收转运的影响

被引:64
作者
吴迪
黄绍文
金继运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部作物营养与施肥重点开放实验室
关键词
氮肥运筹; 春玉米; 产量; 干物质积累; 养分吸收转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3.062 [];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氮肥运筹、配施有机肥和坐水种对春玉米产量与养分吸收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氮肥运筹方式、配施有机肥和坐水种均能显著增加春玉米产量,氮肥两次追肥处理的产量较一次追肥处理的产量增加10.6%~17.0%,配施有机肥增产10.3%~18.0%,坐水种增产9.1%,配施有机肥并坐水种增产20.4%。氮肥两次追施、配施有机肥及配施有机肥并坐水种均能显著提高春玉米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和积累总量,分别提高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11.1%~29.5%、28.0%~28.8%和32.1%,依次提高干物质积累总量11.9%~15.5%、21.2%~24.4%和26.9%。氮肥两次追施、配施有机肥和坐水种均可提高N、P、K养分最大吸收速率和吸收总量,养分最大吸收速率以K最高,N居中,P最低;养分吸收总量以N最高,K居中,P最低;养分最大吸收速率出现的时间以K最早(57.2~60.4 d),N居中(65.3~68.5 d),P最晚(71.4~74.8 d),三者均早于干物质积累最大速率出现的时间(82.5~89.3 d)。氮肥两次追施、配施有机肥和坐水种均有利于N、P、K养分由营养体向子粒的转运量、转运效率、子粒中养分含量以及氮肥利用率的提高,养分转运效率以P最高(59.3%~66.1%),其次是N(41.5%~55.1%),K最低(35.9%~38.0%)。在本实验条件下,施氮量为225 kg/hm2,基肥∶拔节肥比1∶3,配施有机肥结合坐水种,为最佳施肥处理。
引用
收藏
页码:317 / 32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长期施肥对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J].
刘恩科 ;
赵秉强 ;
李秀英 ;
姜瑞波 ;
李燕婷 ;
Hwat Bing So .
植物生态学报, 2008, (01) :176-182
[2]   喀斯特山区肥料运筹及对玉米生理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J].
陆引罡 ;
远红伟 ;
刘均霞 ;
崔保伟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7, (06) :52-56
[3]   阜新地区玉米坐水播种保苗效果研究 [J].
白春晖 ;
宋品玉 ;
于希臣 .
辽宁农业科学, 2007, (05) :49-50
[4]   氮肥运筹方式对豫单2002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J].
司贤宗 ;
葛东杰 ;
谭金芳 ;
韩燕来 .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06) :383-387
[5]   施氮量及底追比例对小麦产量、土壤硝态氮含量和氮平衡的影响 [J].
石玉 ;
于振文 .
生态学报, 2006, (11) :3661-3669
[6]   氮肥运筹对粮饲兼用玉米群体质量与产量的影响 [J].
马国胜 ;
薛吉全 ;
张仁和 ;
路海东 ;
邰书静 .
草业科学, 2006, (10) :63-67
[7]   青贮玉米对氮磷钾的吸收规律 [J].
高聚林 ;
王志刚 ;
孙继颖 ;
崔彩 ;
张永平 ;
刘克礼 .
作物学报, 2006, (03) :363-368
[8]   不同类型饲用玉米的氮肥运筹研究 [J].
路海东 ;
薛吉全 ;
马国胜 ;
张仁和 .
玉米科学, 2006, (01) :150-152
[9]   机械化播种不同坐水量对玉米出苗率的影响 [J].
裴泽莲 ;
丛福滋 ;
王洪平 ;
张旭东 ;
李宝筏 .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5, (04) :508-510
[10]   氮肥用量、时期对墨西哥玉米产量及饲用营养品质的影响 [J].
王永军 ;
王空军 ;
董树亭 ;
胡昌浩 ;
张吉旺 ;
刘鹏 .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03) :492-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