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触发闪电通道的亮度特征分析

被引:16
作者
吕伟涛 [1 ]
张义军 [1 ]
周秀骥 [1 ]
孟青 [1 ]
郑栋 [1 ]
马明 [1 ]
王飞 [1 ]
陈绍东 [1 ]
郄秀书 [2 ]
机构
[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雷电物理和防护工程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关键词
火箭触发闪电; 高速摄像; 闪电通道; 亮度特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7.3 [大气电现象(大气电学)]; P412.2 [高空气象探测、高层大气探测];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成像速率为2000幅/s的高速摄像资料,对采用不同触发方式的两次负极性闪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空中触发方式的上行正先导的起始速度比经典触发方式的低一个量级左右,而前者的触发高度要比后者的高;闪电通道中金属导线汽化部分的余晖时间可达160—170 ms,相对来说,空气离化部分的亮度信息更能真实体现闪电通道中的电流特性。依据闪电通道亮度变化特性的差异,并结合电场变化的观测,可以将回击之后的过程分为3种类型,没有M分量的为连续衰减型,有M分量的可分为独立型和延续型两种,能够与不同类型的延续电流波形相对应。总体上看,有M分量的回击间隔比没有M分量的要长,几何平均值分别为77 ms和37 ms,有M分量的初始连续电流也会比没有M分量的持续更长的时间。回击和M分量发生前闪电通道的相对亮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回击前闪电通道的相对亮度很弱,甚至观测不到任何发光现象,而M分量发生前闪电通道仍有较强的发光。
引用
收藏
页码:983 / 993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5 条
  • [1] 人工触发闪电通道的发光特征
    王才伟
    刘欣生
    董万胜
    张翠华
    不详
    [J]. 高原气象 , 1998, (01)
  • [2] 人工引发雷电的静态摄影及特性分析
    刘欣生
    肖庆复
    不详
    [J]. 高原气象 , 1998, (01)
  • [3] Vladimir A. Rakov,M.A. Uman,K.J. Rambo.A review of ten years of triggered-lightning experiments at Camp Blanding, Florida[J].Atmospheric Research,2005(1)
  • [4] Caiwei Wang,Muhong Yan,Xinsheng Liu,Yijun Zhang,Wansheng Dong,Cuihua Zhang.Bidirectional propagation of lightning leader[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1999(2)
  • [5] 王道洪等编著.雷电与人工引雷[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