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衡量标准与科学内涵

被引:23
作者
张占斌 [1 ]
高立菲 [2 ]
机构
[1]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
[2] 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全面小康指标体系; 经济因素; 社会转型; 民主进程; 文化建设; 生态环境;
D O I
10.16619/j.cnki.rmltxsqy.2016.18.001
中图分类号
D61 [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
学科分类号
0305 ; 030503 ;
摘要
小康社会的内涵具有动态性,经过了党的几代领导集体的接力推进,从小康概念的提出到总体小康的实现,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阶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是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统领。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综合体系,不仅要强调经济因素,也包括社会转型、民主进程、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是一个综合、广泛、系统的范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只有全面体现了这种系统性和综合性,才能科学地评价小康社会建设的进展情况。
引用
收藏
页码:6 / 16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M]. 人民出版社 , , 2015
[2]  
邓小平文选[M]. 人民出版社 , 邓小平 著,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