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虚拟公共领域对公民政治意识与政治心理的影响及其对政治生活的形塑

被引:43
作者
杨嵘均
机构
[1]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2]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
虚拟公共领域; 政治意识; 政治心理; 政治生活; 虚拟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621.5 [公民权利与义务]; G206.2 [传播媒介];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近年来,虚拟公共领域发展迅速。这大大拓展和丰富了人类生存的时空———人类事实上既生活在真实的物理时空,更生活在被创生的虚拟时空。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人类必将并已经成为虚拟空间的参与与主宰者并彼此依存,逐步创建完善着虚拟公共领域。虚拟公共领域兼具真实性和虚拟性双重特征,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方式与交往方式。表现在政治生活领域,它通过影响政治社会化的进程而影响着公民政治意识与政治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并进而形塑着人类政治生活。虚拟公共领域对政治生活的这种影响,客观上要求政府提升执政能力,在尽最大努力保障公民的政治民主权利及信息自由的同时,也规范着社会道德与公民法制意识的提升,正因为如此更要关注虚拟公共领域中的舆情与民意,引导公民政治心理健康发展,进一步推进民主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101 / 113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当代科学方法论的特质 [J].
张之沧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04) :6-12
[2]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思想三论 [J].
傅永军 ;
汪迎东 .
山东社会科学, 2007, (01) :5-9
[3]   主体技术·拟象·公共领域——论虚拟社区 [J].
徐世甫 .
南京社会科学, 2006, (05) :106-113
[4]   网络时代“政治人”的政治心理及其人格的变化 [J].
杨嵘均 ;
张浩书 .
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01) :63-66
[5]   从自恋到畸镜之恋——拉康镜像理论解读 [J].
张一兵 .
天津社会科学, 2004, (06) :12-18+74
[6]   虚拟:人类中介系统的革命 [J].
陈志良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 2000, (04) :57-63
[7]  
政治学基础[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王浦劬主编, 2005
[8]  
当代新闻学原理[M].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刘建明编著, 2005
[9]  
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 三联书店 , (德)哈贝马斯(JurgenHabermas)著, 2003
[10]  
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M].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金太军著,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