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武松起源的研究

被引:9
作者
雷泽勇
周凤艳
王曼
郑景明
机构
[1] 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
[2] 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 辽宁阜新
[3] 辽宁阜新
[4] 北京
关键词
彰武松; RAPD; 起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91 [针叶树类];
学科分类号
0829 ; 0907 ;
摘要
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章古台地区的樟子松、油松、赤松及彰武松进行了基因组多态性分析,共选用24个10bp随机引物扩增出147个DNA片段,其中,樟子松和彰武松显示出自身特征性标记,利用这些片段进行种间遗传关系分析,根据UPGMA方法构建聚类树状图.研究结果表明:赤松×油松的天然杂交是彰武松形成的主要机制.
引用
收藏
页码:169 / 17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彰武松的抗性试验 [J].
刘亚萍 ;
黎承湘 ;
张雪利 ;
雷泽勇 .
防护林科技, 1999, (03) :19-21
[2]   彰武松无性系早期生长的初步研究 [J].
雷泽勇 ;
黎承湘 ;
刘淑玲 ;
刘亚平 ;
石小宁 ;
张敏杰 .
辽宁林业科技, 1999, (01) :27-29
[3]   彰武松生长量及其生理指标分析 [J].
黎承湘 ;
张学丽 ;
刘淑玲 ;
刘亚萍 .
辽宁林业科技, 1997, (01) :58-59
[4]   赤松一新变种 [J].
张树杰,黎承湘,袁晓颖 .
植物研究, 1995, (03) :338-341
[5]  
中国三北草木繁殖与利用[M]. 中国林业出版社 , 李建树主编, 1998
[6]  
Molecular genetics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Populus . III. A genetic linkage map of a hybrid poplar composed of RFLP, STS, and RAPD markers[J] . H. D. Bradshaw,M. Villar,B. D. Watson,K. G. Otto,S. Stewart,R. F. Stettler.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 1994 (2)
[7]  
Nuclear, chloroplast, and mitochondrial DNA polymorphisms as biochemical markers in population genetic analyses of forest trees[J] . David B. Wagner.New Forests . 199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