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一次强沙尘暴过程综合观测分析

被引:5
作者
孙永刚 [1 ]
孟雪峰 [1 ]
赵毅勇 [2 ]
云静波 [1 ]
机构
[1] 内蒙古气象台
[2] 内蒙古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
关键词
沙尘暴; PM10; 粒子散射系数; 观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45.4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高空、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和内蒙古沙尘暴监测站的沙尘暴器测资料,对2010年3月19~20日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观测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沙尘暴发生前,大气层结稳定并不利于对流的发展。但在700 hPa至500 hPa的强冷平流与850 hPa以下层次的平流差异有利于温度垂直递减率增大,强冷平流的作用使其中心以下层次形成热力不稳定层结,是沙尘暴发生的有利层结条件。当干对流风暴发生并形成沙尘暴天气时,不稳定能量释放,使该层大气趋于中性层结即混合层,混合层可能是其间的一个平衡态。对流层中低层冷平流的强度、位置和层次,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混合层的厚度和沙尘暴的强度。过程中混合层以下气层温度下降的比较快,加之沙尘暴顶层短波辐射有增温效果,在混合层顶(约500hPa处)出现逆温盖。强冷空气活动是引发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原因,沙尘暴天气的发生伴随着地面剧烈降温,相对湿度骤降,气压涌升,地面风速直接影响沙尘暴强度。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能更加精细的反映和描述沙尘暴强度的变化。粒子散射系数的变化趋势和PM10浓度的变化趋势非常一致,沙尘暴阶段,散射系数基本在1000Mm-1以上,达到强沙尘暴强度阶段,散射系数基本在2000Mm-1以上。
引用
收藏
页码:742 / 752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我国沙尘天气研究的最新进展与展望 [J].
尹晓惠 .
中国沙漠, 2009, 29 (04) :728-733
[2]   基于定量监测的沙尘暴定量预报方法 [J].
孙永刚 ;
孟雪峰 ;
宋桂英 ;
孙鑫 ;
云静波 .
气象, 2009, 35 (03) :87-93
[3]   内蒙古两类持续型沙尘暴的天气特征 [J].
姜学恭 ;
沈建国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6, (06) :702-712
[4]   中国北方沙尘暴研究的若干进展 [J].
钱正安 ;
蔡英 ;
刘景涛 ;
李栋梁 ;
柳中明 ;
宋敏红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4, (S1) :1-8
[5]   近50年来中国北方沙尘暴的分布及变化趋势分析 [J].
钱正安 ;
宋敏红 ;
李万元 .
中国沙漠, 2002, (02) :10-15
[6]   2000年春季沙尘暴动力学特征 [J].
周秀骥 ;
徐祥德 ;
颜鹏 ;
翁永辉 ;
王建林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2, (04) :327-334
[7]   2000年6月4日沙尘暴过境时敦煌地面气象要素及地表能量平衡特征的变化 [J].
胡泽勇 ;
黄荣辉 ;
卫国安 ;
高洪春 ;
不详 .
大气科学 , 2002, (01) :1-8
[8]   关于我国华北沙尘天气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J].
叶笃正 ;
丑纪范 ;
刘纪远 ;
张增祥 ;
王一谋 ;
周自江 ;
鞠洪波 ;
黄签 .
地理学报, 2000, (05) :513-521
[9]   强沙尘暴微气象特征和局地触发机制 [J].
胡隐樵 ;
光田宁 .
大气科学, 1997, (05)
[10]   我国西北地区黑风暴的成因和对策 [J].
王式功,杨德保,金炯,徐启运,杨瑜峰 .
中国沙漠, 1995, (01) :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