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水汽总量资料诊断入梅时间的方法

被引:15
作者
曹晓岗 [1 ]
丁金才 [1 ]
叶其欣 [2 ]
汪君 [3 ]
邱黎华 [1 ]
机构
[1] 上海中心气象台
[2] 上海市卫星遥感和测量应用中心
[3]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
关键词
梅雨; 入梅; 全球定位系统(GPS); 水汽总量(PWV); 副热带高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 [水汽、凝结和降水];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梅雨期是江淮流域从春季到夏季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传统诊断入梅的方法主要根据雨日和温度及副热带高压位置等来确定。由于雨日的不连续,天气形势的多变,常会引起诊断入梅日期的分歧。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基GPS网所反演的连续的大气水汽总量(GPS/PWV)资料详细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2002—2005年入梅情况,发现GPS/PWV资料可以反映出入梅前后大气中水汽发生显著季节性跳跃的特征,总结出利用大气中水汽变化特征来诊断入梅时间的方法(PWV方法)。采用1980—2000年的历史探空资料计算的大气水汽总量(PWV)资料,对该方法进行了检验:21年中有13年的入梅日期与历史上传统方法诊断的入梅日期相吻合;对两种方法诊断的入梅日期相差较大的3年的入梅情况进行的分析表明,PWV方法诊断出的入梅日比原定入梅日更合理。该方法在2006年入梅诊断的应用也得到验证。
引用
收藏
页码:791 / 801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再论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北跳 [J].
陶诗言 ;
卫捷 .
应用气象学报, 2006, (05) :513-525
[2]   梅雨期划分方法的再提出 [J].
周后福 .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05, (04) :483-487
[3]   GPS遥感的大气可降水量与局地降水关系的初步分析 [J].
曹云昌 ;
方宗义 ;
夏青 .
应用气象学报, 2005, (01) :54-59
[4]   上海GPS综合应用网对200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入梅过程的监测 [J].
宋淑丽 ;
朱文耀 ;
丁金才 ;
程宗颐 .
天文学进展, 2003, (02) :180-184
[5]   长江三角洲地区近实时GPS气象网 [J].
丁金才 ;
叶其欣 .
气象, 2003, (06) :26-30
[6]   地基GPS反演大气水汽总量的初步试验 [J].
何平 ;
徐宝祥 ;
周秀骥 ;
王红艳 .
应用气象学报, 2002, (02) :179-183
[7]   江淮入梅前后大气环流的演变特征和西太平洋副高北跳西伸的可能机制 [J].
徐海明 ;
何金海 ;
周兵 .
应用气象学报, 2001, (02) :150-158
[8]   上海地区GPS/STORM试验与结果 [J].
王小亚 ;
朱文耀 ;
丁金才 ;
严豪健 .
全球定位系统, 2000, (03) :6-10
[9]   GPS地基遥感大气水汽总量分析 [J].
李成才 ;
毛节泰 ;
不详 .
应用气象学报 , 1998, (04) :91-98
[10]   近八十年长江中、下游的梅雨 [J].
徐群 .
气象学报, 1965, (04) :507-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