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前文明研究的地理学方法

被引:1
作者
王小盾
陶康华
机构
[1] 上海师范大学
[2] 上海师范大学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3] 副研究员
关键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 史前文明; 史前超文明; 地理学; 地理科学; 地球科学;
D O I
10.13852/j.cnki.jshnu.1994.03.012
中图分类号
K21 [原始社会(约60万年前~4000多年前)];
学科分类号
0602 ;
摘要
<正> 中国的史前文明和史前文化研究 1.1“文明”是一个与“文化”相联系而又有区别的名词。“文化”指的是人同自然相适合的方式,“文明”指的是这些方式的成果表现;文化的发展体现为人类生存方式的转换,文明的发展则体现为其成果的积累。因此,文明通常被看作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摩尔根—恩格斯的社会发展学说中,“文明”代表了继“蒙昧”、“野蛮”之后的一个社会发展时期,以文字的使用为其标志。按照这一看法,史学界通常用“文明”指称由氏族解体而进入国家组织的
引用
收藏
页码:54 / 6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33 条
[1]   论中华文明社会起源的物质前提——“前铁器时代”原始农业向田野农业之过渡 [J].
王德培 .
农业考古, 1992, (03) :37-47+27
[2]   史前农业考古学研究述评——纪念《农业考古》创刊十周年 [J].
谢仲礼 ;
陈星灿 .
农业考古, 1991, (03) :18-33
[3]   中国黄土热释光年代学研究 [J].
黄宝林 ;
卢良才 .
地球化学, 1989, (04) :352-360
[4]   遥感考古的方法和探测实践 [J].
朱来东 .
遥感技术动态, 1989, (02) :7-11
[5]   北京地区长城航空遥感调查 [J].
曾朝铭 ;
顾巍 .
文物, 1987, (07) :60-67
[6]  
从哺乳动物化石来探讨中国新石器时代一些遗址的自然环境[J]. 计宏祥.史前研究. 1985 (02)
[7]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发展阶段性——为中国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而作 [J].
俞伟超 .
文物, 1985, (02) :52-60
[8]   古代中国人种成分研究 [J].
韩康信 ;
潘其风 .
考古学报, 1984, (02) :245-263
[9]   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 [J].
赵芝荃 ;
郑光 .
考古, 1983, (03) :206-216+289
[10]   中国第四纪磁性地层学中几个问题的初步探讨 [J].
钱方 ;
马醒华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所刊, 1982, (02) :8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