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大学生抑郁现状、人群特征及干预效果

被引:33
作者
屈智勇
张秀兰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
关键词
大学生; 抑郁; 人群特征; 生活事件; 社会支持;
D O I
10.13613/j.cnki.qhdz.001581
中图分类号
B844.2 [青少年心理学];
学科分类号
040202 ;
摘要
通过对我国中西部10个省964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在调查前一周约有24%的人存在抑郁症状。发生抑郁症状比例较高的人群特征是:学习上,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每学期旷课在20节以上,课后从不和老师沟通;人际行为上,几乎没有知心朋友,不向任何人倾诉,不向他人求助;很少或从不参加社团活动。开展综合干预项目的院校与非项目院校相比,大学生在生活压力方面得分没有显著差异,但项目院校学生获得的家庭以外的社会支持显著高于非项目院校。与非项目院校相比,项目院校学生发生抑郁的风险小33%。值得注意的是,助学贷款、贫困生补助金等经济帮助可以减缓部分学生因经济原因产生抑郁的可能。
引用
收藏
页码:120 / 134+160 +160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M].季建林; 赵静波; 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变态心理学.[M].钱铭怡; 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  
医学心理学.[M].季建林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  
变态心理学.[M].(美)劳伦·B.阿洛伊(LaurenB.Alloy);(美)约翰·H.雷斯金德(JohnH.Riskind);(美)玛格丽特·J.玛诺斯(MargaretJ.Manos)著;汤震宇;邱鹤飞;杨茜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5]   大学生同一性与职业探索、职业决策困难的关系 [J].
李文道 ;
邹泓 ;
赵霞 .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 (02) :63-67
[6]   乐观、悲观倾向与抑郁的关系及压力、性别的调节作用 [J].
陶沙 .
心理学报, 2006, (06) :886-901
[7]   领悟社会支持、实际社会支持与大学生抑郁 [J].
叶俊杰 .
心理科学, 2006, (05) :1141-1143+1131
[8]   大学生的自杀观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J].
刘连龙 ;
胡明利 .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04) :171-174
[9]   生活应激诱发大学生抑郁症状及轻生意念预警模型 [J].
郑林科 ;
杨静 .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5, (04) :260-264+285
[10]   自杀未遂者自杀行为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J].
虎晓岷 ;
尹晓涛 ;
王家同 .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5, (16) :1523-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