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强夏季风(1994年)和弱夏季风(1998年)建立的机理分析

被引:9
作者
杨艳
温之平
袁卓建
覃慧玲
机构
[1] 中山大学季风与环境研究中心/大气科学系
[2] 中山大学季风与环境研究中心/大气科学系 广东 广州
[3] 广东 广州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 机理分析; Hadley环流;
D O I
10.16032/j.issn.1004-4965.2005.01.001
中图分类号
P425.42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用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和局地纬向平均Hadley环流(反Hadley环流)诊断方程,探讨南海强夏季风年(1994年)建立初期(5月1-5日)和弱夏季风年(1998年)建立初期(5月21~25日)的物理机理。数值诊断结果表明:强南海夏季风年(1994年)建立初期候平均气压梯度力(地转风)作用相对较小,而弱夏季风年(1998年)则相对较大。1994年5月第1候候平均非地转南风比1998年5月第5候候平均非地转南风强的主要原因是1994年南海地区稳定度较小。对1994年5月第1候南海地区近地面候平均最大非地转南风起正贡献的主要因子为:潜热加热,纬向温度平流,垂直温度对流,边界效应;对1998年5月第5候南海地区近地面候平均最大非地转起主要贡献因子为:潜热加热,边界效应,垂直温度对流。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2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南海夏季风建立的气候特征Ⅱ——年代际变化 [J].
王安宇 ;
吴池胜 ;
罗会邦 ;
冯瑞权 ;
侯尔滨 ;
林建恒 .
热带气象学报, 2002, (01) :1-9
[2]   南海夏季风建立的气候特征Ⅰ——40年平均 [J].
冯瑞权 ;
王安宇 ;
吴池胜 ;
林文实 ;
林建恒 ;
古志明 ;
谭志文 .
热带气象学报, 2001, (04) :345-354
[3]   东亚季风经向环流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Ⅰ.算法设计 [J].
袁卓建 ;
王同美 ;
郭裕福 .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06) :112-116
[4]   东亚夏季风的变化与中国降水 [J].
郭其蕴 .
热带气象, 1985, (01) :44-52
[5]  
南海季风爆发和演变及其与海洋的相互作用[M]. - 气象出版社 , 丁一汇, 1999
[6]  
南海夏季风建立日期的确定与季风指数[M]. - 气象出版社 , 何金海等主编, 2001
[7]  
A comparison between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forced local Hadley (anti—Hadley) circulation in East Asian and Indian monsoon regions[J] . Yuan Zhuojian,Wang Tongmei,He Haiyan,Luo Huibang,Guo Yufu.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 2000 (4)
[8]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 and maintenance of the general circulation .2 LORENTZ E N. Tellus . 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