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三生空间”功能识别及时空格局分析——以甘肃白龙江流域为例

被引:85
作者
柳冬青
马学成
巩杰
李红瑛
机构
[1]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三生空间; 生产适宜性; 生活适宜性; 生态重要性; 时空变化;
D O I
10.13292/j.1000-4890.201805.020
中图分类号
TU984.115 [];
学科分类号
081303 ; 083302 ; 1204 ;
摘要
基于"三生空间"视角,构建了"生产、生活适宜性和生态重要性"三生功能空间评价体系,揭示了1990—2014年甘肃白龙江流域三生功能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强生产功能空间主要集中在宕昌-舟曲-武都段白龙江两岸、白水江两岸及文县中东部等人口密集区;大致以宕昌-舟曲-武都段白龙江为界,东部为半生产功能空间,西部为弱生产功能空间。强生产、半生产功能空间的面积分别退缩了2434.54和294.07 km2,弱生产功能空间面积扩张了2728.62 km2。1990—2002年变化格局较为破碎,无明显块状集聚区;2002—2014年强化区集中于迭部西北部,弱化区分布于流域中下游。(2)生活功能空间与生产功能空间格局相似。强生活功能空间面积增加了119.32 km2,半生活功能空间面积在波动中减少了508.23 km2,弱生活功能空间则在波动中增加了388.90 km2。其格局变化主要集中在宕昌-舟曲-武都段白龙江两岸及文县大部分区域,1990—2002年以强化为主,2002—2014年相对弱化。(3)生态功能空间整体呈现出"流域西北部和东南部强、中西部次之、东部最弱"的格局。强生态功能空间面积经骤降后剧增了3118.13 km2,半生态功能空间面积减少了508.23 km2,弱生态功能空间则在波动中减少了1566.08 km2。1990—2002年强化区主要位于流域西北角,弱化区集中于舟曲和迭部、武都交界区、武都南部和文县西南部;2002—2014年流域西北角功能退化,迭部和舟曲交界区、武都东南部功能得到改善。(4)毁林开荒和退耕还林还草过程导致的土地利用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是流域三生功能空间格局变化的重要原因。研究可为同类易灾型山地流域三生功能空间的识别提供参考。
引用
收藏
页码:1490 / 149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中国“三生空间”分类评价与时空格局分析 [J].
刘继来 ;
刘彦随 ;
李裕瑞 .
地理学报, 2017, 72 (07) :1290-1304
[2]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 [J].
黄安 ;
许月卿 ;
郝晋珉 ;
孙丕苓 ;
刘超 ;
郑伟然 .
中国土地科学, 2017, 31 (04) :88-97
[3]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重构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 [J].
吴健生 ;
岳新欣 ;
秦维 .
地理研究, 2017, 36 (03) :429-440
[4]   武汉城市圈国土空间综合功能分区 [J].
金贵 ;
邓祥征 ;
张倩 ;
王占岐 ;
李兆华 .
地理研究, 2017, 36 (03) :541-552
[5]   中国省级国土空间利用质量评价:基于“三生”空间视角 [J].
李秋颖 ;
方创琳 ;
王少剑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6, 35 (05) :163-169
[6]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研究进展与展望 [J].
刘超 ;
许月卿 ;
孙丕苓 ;
刘佳 .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 (09) :1087-1099
[7]   甘肃白龙江流域生态系统粮食生产服务价值时空分异 [J].
谢余初 ;
巩杰 ;
齐姗姗 ;
张影 ;
郭建军 .
生态学报, 2017, 37 (05) :1719-1728
[8]   城乡规划编制中的“三生空间”划定思考 [J].
扈万泰 ;
王力国 ;
舒沐晖 .
城市规划, 2016, 40 (05) :21-26+53
[9]   旅游乡村聚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重构与优化——河北野三坡旅游区苟各庄村的案例实证 [J].
席建超 ;
王首琨 ;
张瑞英 .
自然资源学报, 2016, 31 (03) :425-435
[10]   城市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功能定量识别与分析 [J].
李广东 ;
方创琳 .
地理学报, 2016, 71 (01) :4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