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湿热证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被引:73
作者
吕冠华
劳绍贤
机构
[1] 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2] 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 沈阳
[3] 广州
关键词
脾胃湿热证; 疾病模型,动物; 胃泌素/血液; 胃动素/血液; 胃肠粘膜;
D O I
10.13359/j.cnki.gzxbtcm.2005.03.020
中图分类号
R-332 [医用实验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1001 ;
摘要
[目的]建立符合中医证候表现的脾胃湿热证动物模型。[方法]5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外因湿热证模型组(外因湿热证组)、内因湿热证模型组(内因湿热证组)、内外因湿热证模型组、内外因湿热证防治组。正常对照组(正常组)普通喂养;外因湿热证组置于湿热环境中喂养;内因湿热证组给予高脂高糖饮食加白酒,其中油脂与白酒隔日交替喂养;内外因湿热证模型组采用湿热环境加高脂高糖饮食和白酒的综合造模方法;内外因湿热证防治组造模方案与内外因湿热证模型组相同,同时加服清热化湿方。15 d后观察大鼠的外观表现,并检测大鼠血液及胃肠组织中胃泌素及胃动素含量,以了解大鼠胃肠消化、吸收及运动功能。[结果]内外因湿热证模型组出现了与临床脾胃湿热证类似的症状、体征和病理变化,较大程度地体现了脾胃湿热证候。[结论]湿热环境加高脂高糖饮食和白酒的综合造模方案为脾胃湿热证的证候研究提供了新的造模思路。
引用
收藏
页码:231 / 23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大肠湿热证模型大鼠血清部分白细胞介素含量的变化 [J].
慕澜 ;
魏连波 ;
罗炳德 ;
李学 ;
佟丽 ;
陈育尧 .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03, (05) :262-263
[2]   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动物模型的研究 [J].
郭明阳 ;
阎翔 .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 (01) :33-36+63
[3]   中医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实验的研究 [J].
王瑾 ;
陈宜鸿 ;
赵志玲 .
解放军药学学报, 2002, (04) :209-211
[4]   燥湿运脾汤对脾胃湿热中阻证作用的实验研究 [J].
吕文亮 ;
程方平 ;
黄廷荣 .
湖北中医杂志, 2002, (04) :8-9
[5]   湿热证缠绵难愈的病理机制探讨 [J].
吴智兵 ;
彭胜权 ;
林培政 ;
钟嘉熙 ;
舒彤 .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2, (01) :24-26
[6]   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胃电图与胃排空的关系 [J].
张向菊 ;
劳绍贤 ;
罗琦 ;
连至诚 ;
梁雪芬 .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1, (01) :43-45
[7]   多因素所致温病湿热证模型大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 [J].
佟丽 ;
陈江华 ;
吴仕九 ;
杨运高 ;
杨钦河 ;
刘立 .
中国免疫学杂志, 1999, (08) :30-32
[8]   外湿致病机理的实验研究 [J].
张六通 ;
梅家俊 ;
黄志红 ;
邱幸凡 ;
周安方 ;
成肇智 .
中医杂志, 1999, (08) :496-498
[9]   胃肠激素与中医证型关系的临床研究 [J].
冯五金 ;
苏娟萍 ;
李玉莲 ;
吴新民 .
中医杂志, 1997, (05) :298-299+260
[10]   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附400例资料分析 [J].
杨春波 ;
黄可成 ;
肖丽春 ;
陈寿菲 ;
杨永升 .
中医杂志, 1994, (07) :425-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