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红外热像图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及疗效评价的意义

被引:13
作者
姚文芳 [1 ]
薛毅珑 [1 ]
罗芸 [1 ]
王鲁宁 [2 ]
李宝民 [3 ]
田磊 [1 ]
崔忻 [1 ]
高宇红 [1 ]
潘静坤 [1 ]
机构
[1] 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细胞生物室
[2] 解放军总医院南楼神经内科
[3] 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
关键词
远红外热像图; 缺血性脑血管病; 诊断价值; 疗效评价;
D O I
10.13480/j.issn1003-9430.2007.02.008
中图分类号
R743.3 [急性脑血管疾病(中风)];
学科分类号
1002 ;
摘要
目的探讨远红外热像图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及疗效评价的意义。方法应用远红外热像图对16例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头部温度测定。结果(1)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远红外热像图:1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左右两侧温区中额区、内眦区、眶上区及面颊区的温度差别明显,表现为缺血侧的温度明显低于对侧,与临床采用脑血管造影(DSA)或磁共振(MRA)的诊断基本一致。(2)静脉给药治疗前后远红外热像图的变化:在首日输液治疗后即刻,4例患者缺血侧的温度明显升高,表现为左右两侧额区、内眦区、眶上区及面颊区的温差显著减小。在次日输液治疗后,两侧的温差小于前日输液治疗前。在1个疗程(14 d)输液治疗结束时,左右两侧额区、内眦区、眶上区、枕区、耳后区或面颊区的温差均明显小于首日输液治疗前。提示该输液治疗方法有助于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脑供血状态。(3)介入治疗患者左右两侧额区、内眦区、眶上区及面颊区的温差较治疗前明显减小。在治疗后1d左右时,3例患者出现左右两侧部分测温区枕区、颞区的温差加大,随后两侧的温差减小的现象。分析可能与介入治疗引起一过性血管痉挛有关。结论远红外热像图可较好地反映脑供血状态及代谢水平的变化,有望为临床提供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及疗效评价的良好的评估指标。
引用
收藏
页码:99 / 103+136 +13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医用热像图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 [J].
杨子彬 .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2003, (03) :1-8
[2]   关于红外医学热图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 [J].
卢桂森 .
激光与红外, 2002, (04) :259-262
[3]   面部皮肤温度与面部血流量关系的对照观察 [J].
张栋 ;
薛立功 ;
魏正岫 ;
高惠合 ;
唐洁人 ;
张祖萍 ;
温宝珠 .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1999, (01) :81-85
[4]   正常人体颜面温度分布及红外面像分析 [J].
张栋,高惠合,温宝珠,寿小云 .
激光与红外, 1994, (03) :52-56
[5]  
神经内科学[M].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 余宗颐主编, 2003
[6]  
Real-time detec-tion of vascular occlusion and reperfusion of the brain dur-ing surgery by using infrared imaging. Watson JC,Gorbach AM,Pluta RM,et al. Neurosurgery .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