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0 条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生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11
作者:
吴强
李显森
王俊
朱建成
金显仕
机构:
[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黄渤海渔业资源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来源: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关键词:
长江口;
无脊椎动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
D O I:
10.15928/j.1674-3075.2009.02.005
中图分类号:
Q958 [动物生态学和动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根据2006年6月、8月和10月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无脊椎动物的底拖网定点捕捞调查资料,研究区域内无脊椎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其生物多样性。调查共捕获无脊椎动物49种,共2232.277kg、1037641尾。分析了调查区域内虾类、蟹类、头足类及口虾蛄4个类别的生物量及密度组成,虾类在密度组成中占主导地位,占总密度的90.1%,蟹类在生物量组成中占主导地位,占总生物量的58.2%。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研究不同种类的生态优势度,细点圆趾蟹(1822.64)为6月份的唯一优势种,双斑蟳(1573.90)及中华管鞭虾(1135.36)为8月份优势种,三疣梭子蟹(3667.30)、鹰爪虾(1568.35)及口虾蛄(1248.70)为10月份优势种。使用多样性指数D、H′、J′分析了该水域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发现在3个航次调查中,10月份多样性指数最高;在不同调查区域,长江口中部多样性指数最高。采用Bray-Curtis指数CN比较了长江口不同区域的无脊椎动物群落之间物种组成的相似性。结果表明,长江口中部及长江口南部种类组成相似性最高,CN=0.628;长江口北部和长江口南部种类组成相似性最低,CN=0.166。与历史资料对比,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无脊椎动物主要捕获种类变化不大,群落结构比较稳定。
引用
收藏
页码:73 / 79
页数:7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