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南洼陷低熟油成因分析

被引:5
作者
陈建渝
李水福
田波
魏世平
鲁广军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石油系
[2] 胜利石油管理局孤岛采油厂
关键词
孤南油田,低成熟油,高含蜡原油,成因判别指标,生物标志物;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0.1 [成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济阳坳陷孤南洼陷低熟油的地质储量可达数千万吨,类似的由沙一段和沙四段烃源岩形成的低熟油在渤海湾盆地普遍可见。以孤南洼陷为例,讨论了低熟油勘探中的有关问题。明确提出判别低熟原油的指标是其C29甾烷的异构化系数(其值0.30~0.35可作为上限值),OEP及Pr/nC17和Pr/nC18可作为辅助指标。低熟原油可以是中等密度的高蜡油,其组分特征是高饱芳比和高非沥比。孤南洼陷生成低熟油的沙一段烃源岩为富含藻类有机质的油页岩,形成于半咸水—咸水、强还原的沉积环境。孤南洼陷低熟油形成阶段的Ro值上限为0.40%~0.45%,相应的深度为2300~2500m;Ro值下限为0.60%~0.65%,相应的深度为3000~3200m。咸水环境由富含藻类的有机质早期生烃,可能是最主要的低熟油形成机制。图2表4参8(邓春萍摘)
引用
收藏
页码:3 / 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济阳坳陷低熟原油特征及成因 [J].
洪志华 ;
陈致林 ;
张春荣 .
沉积学报, 1997, (02) :89-94
[2]   中国低熟油的几种成因机制 [J].
王铁冠 ;
钟宁宁 ;
候读杰 ;
包建平 ;
黄光辉 ;
李贤庆 .
沉积学报, 1997, (02) :75-83
[3]  
颗石藻生烃的热模拟实验研究──Ⅰ.烃的产率、性质及烯烃、烷烃的特征[J]. 宋一涛,李树 . 高校地质学报. 1995(02)
[4]   济阳拗陷下第三系生油岩地球化学特征 [J].
洪志华 .
地球化学, 1983, (01) :41-51
[5]  
油气地球化学[M].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王启军, 1988
[6]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生物·气体地球化学开放研究实验室研究年报:1986[M]. 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编,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