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及其异常的诊断分析

被引:44
作者
李栋梁
李维京
魏丽
钟海玲
吕兰芝
季国良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2] 国家气候中心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感热通量; 气候特征; 异常变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3 [大气温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青藏高原主体 60个地面气象观测站 1 961~ 2 0 0 0年历年各月本站气压、地面气温、风速、地表温度等资料 ,计算了高原地面拖曳系数CD 和地面感热通量。通过主成分分析、主值函数和功率谱分析等方法 ,对各季代表月CD 系数和地面感热通量的基本气候特征 ,以及地面感热通量异常变化的空间结构和时间演变趋势作了较系统的诊断研究。结果表明 :利用 40年资料计算的拖曳系数与地面感热通量可以较好的反应青藏高原下垫面感热的基本气候特征 ,即高原CD 系数东南部大 ,西北部小 ;冬季大 ,夏季小。多年平均高原地面感热通量仅在冬季小范围出现弱的负值 ,其余季节感热均为正值。感热通量大的地方其年际变化也大 ,其年际异常的主要空间型 ,第一是南北差异 ,第二东西差异 ,第三为高原主体及东部地区与外围的差异。其在年际变化中存在明显的 1 0年际以上变化趋势 ,具体表现在 1 961~ 2 0 0 0年期间 ,冬季高原北部和西部地区地面感热有减弱趋势 ,而高原中部和东南部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夏季高原主体及东部地区感热通量不断加强 ,而高原西部地区则相反。春、夏、秋三季均以 1 3年以上的长周期振荡为主 ,冬季第一主分量表现为准 3年的短周期变化。
引用
收藏
页码:71 / 83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 [1] 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对北半球大气环流和中国天气气候异常的影响研究.[J].李栋梁;季国良;吕兰芝;.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1, S1
  • [2] 西北干旱区荒漠戈壁动量和感热总体输送系数
    张强
    卫国安
    黄荣辉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09) : 783 - 792
  • [3] 青藏高原地-气过程动力、热力结构综合物理图象
    徐祥德
    周明煜
    陈家宜
    卞林根
    张光智
    刘辉志
    李诗明
    张宏升
    赵冀俊
    索朗多吉
    王继志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05) : 428 - 441
  • [4] 35年来青藏高原大气热源气候特征及其与中国降水的关系
    赵平
    陈隆勋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04) : 327 - 332
  • [5] 青藏高原东南部昌都地区近地层湍流输送的观测研究
    卞林根
    陆龙骅
    程彦杰
    逯昌贵
    姚展予
    徐祥德
    陈联寿
    [J]. 应用气象学报, 2001, (01) : 1 - 13
  • [6] 藏北高原草甸下垫面近地层能量输送及微气象特征
    马耀明
    塚本修
    吴晓鸣
    玉川一郎
    王介民
    石川裕彦
    胡泽勇
    高洪春
    不详
    [J]. 大气科学 , 2000, (05) : 715 - 722
  • [7] 黑河试验区沙漠和戈壁的总体输送系数
    左洪超
    胡隐樵
    [J]. 高原气象, 1992, (04) : 371 - 380
  • [8] 中国西部降水资源的稳定性研究
    李栋梁
    彭素琴
    [J]. 应用气象学报, 1992, (04) : 451 - 458
  • [9] 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与东亚环流及西北初夏旱的关系
    李栋梁
    陈丽萍
    [J]. 应用气象学报, 1990, (04) : 383 - 391
  • [10] 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的气候特征
    徐国昌
    李栋梁
    陈丽萍
    [J]. 高原气象, 1990, (01) : 32 -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