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快电场变化脉冲定位进行云闪初始放电过程的研究

被引:16
作者
王东方 [1 ]
郄秀书 [2 ]
袁铁 [1 ]
张广庶 [1 ]
张彤 [1 ]
张廷龙 [1 ]
张其林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层大气与全球环境探测实验室
基金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关键词
雷暴; 云闪; 快电场变化脉冲; 多普勒雷达; 定位误差;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7.321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高时间精度GPS同步的雷电快天线电场变化测量仪等设备,在2004年夏季对甘肃中川地区雷暴的闪电放电特征进行了7站同步观测。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一种基于到达时间差的快天线电场变化脉冲定位方法,对8月20日一次强雷暴过程的5次云闪初始阶段产生的快天线电场变化脉冲进行了三维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基于辐射源到达不同测站的时间差,能够对云闪产生的辐射源进行较好的定位,闪电的放电区域与雷暴的不同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在雷暴发展的比较旺盛阶段,闪电的放电区域相对较高,对应的离地高度为3.3—6.4 km(此时对应的雷达回波顶高约9 km,回波强度在35 dBz以上的回波顶高约7 km);在雷暴处于减弱和消散阶段,闪电的放电高度降低,所分析的该阶段的其中1个云闪对应的离地高度为1.1—3.0 km(此时对应的雷达回波顶高约6 km,回波强度在35 dBz以上的回波顶高约3 km)。与雷达回波的对比分析发现,云闪初始阶段的辐射脉冲源位置与强回波区具有较好的空间一致性,辐射脉冲源位置分别与25—50 dBz的回波区域相对应。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定位结果的可靠性,而且说明利用快天线电场变化测量仪组网观测对闪电进行定位跟踪有可能反映雷暴强中心的发展变化过程,同时也表明了利用快天线电场变化测量仪组网观测在强对流的监测和预警中有一定的应用潜力。另外,定位误差的模拟试验表明,当雷电距观测网络较近时,定位误差较小,雷电距观测网络中心越远,定位误差越大。5次云闪的实际定位误差对比表明,模拟试验的定位结果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效地反映实际定位误差。这说明了该定位系统对位于探测网络上空或附近的雷电可以进行云内放电过程的较好的三维定位。
引用
收藏
页码:165 / 174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Characteristics of Lightning Discharges and Electric Structure of Thunderstorm [J].
郄秀书 ;
张义军 ;
张其林 .
ActaMeteorologicaSinica, 2006, (02) :244-257
[2]   闪电放电特征和雷暴电荷结构研究 [J].
郄秀书 ;
张义军 ;
张其林 .
气象学报, 2005, (05) :646-658
[3]   用远场辐射场反演云闪放电参数 [J].
祝宝友 ;
陶善昌 ;
马明 ;
吕伟涛 .
气象学报, 2004, (04) :498-503
[4]   甘肃中川地区雷暴的地闪特征 [J].
郄秀书 ;
刘欣生 ;
张广庶 ;
余晔 ;
郭昌明 ;
王道洪 ;
牛尾知雄 ;
渡边贞司 .
气象学报, 1998, (03) :57-67
[5]   中川地区一次负地闪的起始过程研究 [J].
郄秀书 ;
余晔 ;
张广庶 ;
刘欣生 ;
郭昌明 ;
渡边贞司 ;
河崎善一郎 ;
仲野贡 ;
中村光一 ;
王道洪 ;
牛尾知雄 .
高原气象, 1998, (01)
[6]   中国南北方雷暴及人工触发闪电电特性对比分析 [J].
张义军 ;
刘欣生 ;
肖庆复 .
高原气象, 1997, (02) :2-10
[7]   云中闪电及云下部正电荷的初步分析 [J].
邵选民 ;
刘欣生 .
高原气象, 1987, (04) :317-325
[8]   雷暴云的电场及电荷分布模式 [J].
叶宗秀 ;
邵选民 ;
刘欣生 ;
不详 .
高原气象 , 1987, (03) :234-243
[9]   闪电引起的地面电场变化特征及雷暴云下部的正电荷层 [J].
刘欣生 ;
郭昌明 ;
王才伟 ;
言穆宏 .
气象学报, 1987, (04) :500-504
[10]   雷雨云下部正电荷中心产生的电场 [J].
王才伟 ;
陈茜 ;
刘欣生 ;
郭昌明 ;
葛正谟 .
高原气象, 1987, (01) :6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