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夏季副热带高压的短期结构特征及形成机制

被引:29
作者
任荣彩
吴国雄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2] 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
[3] 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 北京
[4] 北京
关键词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短期结构; 上升; 下沉; 动力学理论; 强迫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33 [大气动力学];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通过对 1998年 7月副热带高压短期结构及其演变的诊断 ,指出 5 0 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内并非均一的下沉运动 ,而是多处、多时存在上升运动 ,这是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复杂的动力和热力性所决定。诊断还发现 ,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区下方的近地面层 ,多存在一个辐散下沉层 ,这是副热带高压内天气一般多晴空或少云的主要原因。利用动力学理论 ,研究副热带高压的复杂结构的成因 ,指出在 5 0 0hPa副热带高压的西部 ,高低空风场的分布决定了该区域必然多上升运动 ;高空强负涡度平流的存在是副热带高压内出现下沉运动的主要强迫机制
引用
收藏
页码:180 / 195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季节转换期间副热带高压带形态变异及其机制的研究Ⅰ:副热带高压结构的气候学特征[J]. 毛江玉,吴国雄,刘屹岷.气象学报. 2002(04)
[2]   副热带高压研究回顾及对几个基本问题的再认识 [J].
刘屹岷 ;
吴国雄 .
气象学报, 2000, (04) :500-512
[3]   空间非均匀加热对副热带高压形成和变异的影响──Ⅲ:凝结潜热加热与南亚高压及西太平洋副高 [J].
刘屹岷 ;
吴国雄 ;
刘辉 ;
刘平 .
气象学报, 1999, (05) :525-538
[4]   空间非均匀加热对副热带高压形成和变异的影响II:陆面感热与东太平洋副高 [J].
刘屹岷 ;
刘辉 ;
刘平 ;
吴国雄 .
气象学报, 1999, (04) :385-396
[5]   空间非均匀加热对副热带高压带形成和变异的影响Ⅰ:尺度分析 [J].
吴国雄 ;
刘屹岷 ;
刘平 .
气象学报, 1999, (03) :2-8
[6]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期进退的环流机制 [J].
喻世华 ;
王绍龙 .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89, (03) :372-377
[7]   夏季经圈环流的调整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的关系 [J].
袁恩国 .
大气科学 , 1981, (01) :60-68
[8]   有关付热带高压活动及其预报问题的研究 [J].
黄士松 .
大气科学 , 1978, (02) :159-168
[9]   副热带高压结构及其同大气环流有关若干问题的研究 [J].
黄士松 ;
余志豪 .
气象学报, 1962, (S1) :339-359
[10]   Condensation heating of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and the subtropical anticyclone in the Eastern Hemisphere [J].
Liu, YM ;
Wu, GX ;
Liu, H ;
Liu, P .
CLIMATE DYNAMICS, 2001, 17 (04) :327-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