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民族“是非”价值观念是何以可能的?——汉语原初“是”的语义结构分析

被引:1
作者
肖娅曼
黄玉顺
机构
[1]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2]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四川成都
关键词
时; 是; 是非; 生存; 存在; 价值; 判断;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H13 [语义、词汇、词义(训诂学)];
学科分类号
0501 ; 050103 ;
摘要
探索汉语价值判断“是非”观念的来源以及与原初“是”“时”观念的源流关系。认为 :在汉语“是”与西语“tobe”之间 ,既有对应性 ,又有差异性。作为价值判断的“是非”观念 ,来源于作为形而上学观念的早期“是”的存在者化的指代神圣性 ;而这种形而上学的“是”观念 ,又来源于前形而上学的更为原始的“是”“时”的标示存在本身的系词性 ;这种原始的“是”“时”观念 ,乃是华夏先民的源始的生存之领会与解释。
引用
收藏
页码:48 / 5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汉语“是”的形而上之谜——“是”为什么发展为判断词? [J].
肖娅曼 .
哲学动态, 2003, (02) :13-18
[2]   中华民族的“是”观念来源于“时”——上古汉语“是”与“时”的考察 [J].
肖娅曼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01) :37-43
[3]  
史记.[M].(汉)司马迁撰;(唐)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2005,
[4]  
商周青铜器铭文选.[M].马承源主编;.文物出版社.1990,
[5]  
殷周金文集录.[M].徐中舒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6]  
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