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填埋场植被恢复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的研究

被引:30
作者
林学瑞
廖文波
蓝崇钰
束文圣
黄立南
机构
[1]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州
[3] 广州
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垃圾填埋场; 植被恢复; 环境影响因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73 [环境植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对中山市一个关闭了 5a左右的垃圾卫生填埋场进行植被恢复、土壤、填埋气和植物自然定居与植被恢复等方面的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 :垃圾填埋场的土壤偏碱性 ,场内土壤的盐分、含水量、有机质和重金属等含量远远高于场外的对照土壤 .填埋场的植被自然恢复得很好 ,总盖度达到 98% ,以草本植物为主 ,灌木为辅 ,另外还有少量的藤本植物和乔木存在 .本次调查共记录高等植物 74种 ,隶属 6 3属 30科 .优势种为狗牙根 ,亚优势种包括苦楝、胜红蓟、蟛蜞菊、加拿大飞蓬、小牵牛、鸭跖草、少花龙葵、鸡矢藤、红斑一品红、牛筋草、类芦和田菁等 12种植物 .其中类芦、加拿大飞蓬和胜红蓟是本垃圾填埋场植被恢复先锋植物 .场内的填埋气含量显著地高于对照样方 ,但与其它垃圾填埋场相比 ,其填埋气的含量较低 ,因此填埋气对植被恢复的限制作用也相对较小 .影响本填埋场植被恢复的环境因子主要是土壤的营养成分、重金属和填埋气 .最后 ,提出了对垃圾填埋场进行植被恢复时应采取的关键措施 .图 1表 5参 19
引用
收藏
页码:571 / 57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珠江三角洲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法的探讨 [J].
郝天文 .
环境工程, 1998, (04) :56-58+62+5
[2]  
植物群落学实验手册[M].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王伯荪等编著, 1996
[3]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程[M]. 重庆大学出版社 , 屈超蜀, 1994
[4]  
植物群落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王伯荪 编, 1987
[5]  
Afforestionatamunicipalwastelandfillsite. 舒俭民,沈英娃,高吉喜,刘连贵,高映新,曹洪法. 环境科学研究 .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