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变线降水系统微物理特征及降水机制个例分析

被引:7
作者
刘健
齐彦斌
蒋彤
陈知新
米长树
纪瑛英
机构
[1] 吉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关键词
切变线降水; PMS资料; 微物理特征; 降水机制;
D O I
10.19517/j.1671-6345.2008.04.003
中图分类号
P481 [人工降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机载云粒子探测系统(PMS),对2004年7月1日影响吉林省的一次切变线降水过程进行了探测飞行,利用所获取的宏微观资料对此次降水过程的微物理结构、降水机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切变线降水云系主要由高层云、雨层云、碎云构成,高层云和雨层云中间夹有1100 m左右的无云区;3类云中平均云滴浓度、平均云滴直径各不相同;云水含量随高度分布不均匀,云的不同部位云水含量起伏较大;冰晶浓度平均为17.3个/L;此次探测的降水云系符合Bergeron提出的催化云-供水云相互作用导致降水的概念。根据云图及其他探测资料综合分析,冰晶主要产生于高层云上部或卷层云的冰晶播撒,供水云为高层云中下部和雨层云。
引用
收藏
页码:396 / 399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4 条
  • [1] 辽宁省人工增雨天气概念模型
    田广元
    王永亮
    [J]. 气象科技, 2007, (02) : 264 - 268
  • [2] 不同降水天气系统自然降水特征及火箭人工增雨潜力分析
    吴志会
    段英
    张晶
    石立新
    [J]. 气象科技, 2005, (S1) : 14 - 20
  • [3] 层状云对积云发展和降水的影响——一种云与云之间影响的数值模拟
    黄美元
    洪延超
    徐华英
    周恒
    [J]. 气象学报, 1987, (01) : 72 - 77
  • [4] The Second Israeli Randomized Cloud Seeding Experiment: Evaluation of the Results[J] . 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 (1962-1982) . 1981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