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赤道气流特征及其年际变化特征初探

被引:32
作者
彭维耿
蒋尚城
机构
[1] 民航银川空管站技术保障部
[2]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
关键词
越赤道气流通道; 季风; NCEPreanalysisdata; TBO; ENSO;
D O I
10.16032/j.issn.1004-4965.2003.01.012
中图分类号
P434 [大气环流];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用1979~1999年共21年资料分析了全球越赤道气流的空间分布,并初步讨论了东半球低层主要通道越赤道气流强度的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球越赤道气流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不对称性,即通道分布的高低层不对称性和沿纬圈不对称。低层通道窄而多,高层通道宽而少;东半球低层通道数目远较西半球多,且强度更强。无论高、低层,夏季越赤道气流总和都强于冬季。这也反映了南北半球空气质量交换的时空分布的不对称性,即空气质量的交换主要集中在夏季和东半球。 东半球低层越赤道气流的年际变化主要受TBO(2~3年周期)和ENSO(4~7年周期)的周期振荡影响,尤其是北半球夏季85 oE弱的越赤道气流年份基本上都与ENSO年相对应。这说明85 oE越赤道气流的强弱不仅决定于南北半球环流,还与热带纬向环流有关。而冬季105 oE越赤道气流的强弱不仅受TBO的影响,同时还受ENSO的影响。东半球各不同通道越赤道气流的年际变化特征必将对亚洲季风及降水有重要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87 / 9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北半球冬季风时期越赤道气流的初步分析 [J].
李曾中,杨麟美,周江兴,高曙 .
应用气象学报, 1994, (02) :190-195
[2]   越赤道气流与中国天气关系的初步统计分析 [J].
李曾中 .
气象, 1986, (04) :11-14
[3]   东亚大尺度低空急流的背景流场与东半球的越赤道气流 [J].
孙淑清 .
气象学报, 1986, (01) :55-62
[4]   全球越赤道气流的时空变化 [J].
汤明敏 ;
黄士松 ;
周德佩 .
热带气象, 1985, (04) :287-296
[5]   西太平洋越赤道气流的初步研究 [J].
王兴东 ;
陶诗言 .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84, (02) :160-173
[6]   源于澳洲过赤道气流与中国季风环流和降水 [J].
王继志 ;
李麦村 ;
不详 .
大气科学 , 1982, (01) :1-10
[7]   南海至西太平洋一带夏季低空越赤道气流和季风的初步研究 [J].
王作述 ;
何诗秀 .
气象学报, 1979, (04) :67-78
[8]  
寒潮·台风·灾害[M]. - 气象出版社 , 《贺李师文集》编委会编, 2001
[9]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the Summer Monsoon Onset overthe South China Sea [J].
An Xie ;
Yong-Seung Chung ;
Xia Liu ;
Qian Ye .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 1998, 59 :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