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及河网形成演变的数值模拟和地貌动力学分析:距今6000~2500a

被引:51
作者
吴超羽
包芸
任杰
雷亚平
史合印
何志刚
机构
[1] 中山大学近岸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关键词
动力形态模型; 长周期; 演变; 珠江三角洲; 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V147 [河道演变];
学科分类号
081502 ;
摘要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一个极其复杂的大尺度河口系统,具有独特的河网体系和河口湾.为了探讨距今6 000 a以来珠江三角洲和河网的形成演变,提出一个长周期动力形态模型(PRD-LTMM)并讨论长周期模拟方法的建模和验证思想,重建了距今6 000 a海进盛期的古珠江河口湾的水下地形作为模型的初始边界.在模型中考虑的驱动力和控制因素包括代表潮、河流流量、泥沙输入、海平面变化、沉积物压实率及新构造运动等.分析和计算了三角洲总沉积量、有效堆积空间和沉积速率,用于模型控制和校验.应用必要的模型约减技术,实际模拟了长周期模型.34个14C测年钻孔资料初步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一些古文化遗迹证据可以印证模拟结果.地貌动力学分析进一步论证了计算结果的合理性,阐述了模型输出的地学意义.现阶段的研究揭示出海进盛期以来珠江三角洲的时空演进过程具有一些与已有研究成果大不相同的新的特征.提出距今6 000 a以来珠江三角洲等沉积时间线和若干沉积模式.珠江三角洲发育演变及其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其继承性的地质地貌构造所造成的独特的古海湾构造形态及其对河流和海洋动力分布的重塑.珠江河口的“门”及其双向射流动力体系对珠江三角洲和河网主干,特别对口门的形成演变起了控制性的作用,模拟结果还表明,古珠江河口湾中散落的众多基岩岛丘边沿沉积是影响珠江三角洲长期演变的重要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64 / 80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Long-term morpho-dyn amics in special type of estuary [J].
Chaoyu Wu ;
Di Zhou .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 Chemistry, 2001, 44 :112-125
[2]   华南末次冰期盛期最低海面问题 [J].
黄镇国 ;
张伟强 ;
蔡福祥 ;
徐起浩 .
地理学报, 1995, (05) :385-393
[3]   珠江三角洲特点的分析 [J].
罗开富 .
人民珠江, 1984, (01) :37-38
[4]   珠江三角洲六千年来的发展模式 [J].
李平日 ;
乔彭年 .
泥沙研究, 1982, (03) :33-42
[5]  
珠江三角洲沉积地质学.[M].龙云作等著;.地质出版社.1997,
[6]  
南海北部地质灾害及海底工程地质条件评价.[M].冯志强等著;.河海大学出版社.1996,
[7]  
珠江三角洲一万年来环境演变.[M].李平日等著;.海洋出版社.1991,
[8]  
珠江河口演变.[M].赵焕庭著;.海洋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