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7月河套气旋强烈发展时的暴雨过程分析

被引:11
作者
梁丰
陶诗言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关键词
河套气旋; 位涡; 非地转湿Q矢量; 暴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47 [气旋、反气旋];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采用位涡理论对1998年7月4—7日的一次河套气旋强烈发展中的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夏季河套气旋的强烈发展是在高层正位涡平流和低层暖平流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高空双急流结构产生的强烈辐散加强了低层辐合,有利于气旋的加强。强降水出现在河套气旋强烈发展过程中,是由高层冷空气与季风涌带来的西南暖湿气流辐合而引起的大尺度降水过程。在这次气旋强烈发展过程中,对流层低层到中上层均出现强的上升气流,使得南方深厚的暖湿空气不断随西南风流入暴雨区上空。暴雨发生时,华北地区处于地面Ω型的θse高能舌之中,其上空500 hPa存在一个由大尺度动力强迫形成的东北—西南向的非地转湿Q矢量辐合带,对流云带与Q矢量辐合中心有非常好的对应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577 / 58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华北地区一次黄河气旋发生发展时所引起的暴雨诊断分析 [J].
梁丰 ;
陶诗言 ;
张小玲 .
应用气象学报, 2006, (03) :257-265
[2]   地形影响蒙古气旋发展的观测和模拟研究 [J].
姜学恭 ;
沈建国 ;
刘景涛 ;
陈受钧 ;
王迎春 ;
不详 .
应用气象学报 , 2004, (05) :601-611
[3]   暴雨中尺度气旋发展的等熵面位涡分析 [J].
寿绍文 ;
李耀辉 ;
范可 .
气象学报, 2001, (05) :560-568
[4]   爆发性气旋的合成诊断及形成机制研究 [J].
丁治英 ;
王劲松 ;
翟兆锋 .
应用气象学报, 2001, (01) :30-40
[5]   “98·7”北京大暴雨的中尺度分析 [J].
李廷福 ;
廖晓农 ;
俞连芬 .
气象, 1999, (05) :45-49
[6]   暴雨频繁全国大部雨量偏多——1998年7月 [J].
杨克明 .
气象, 1998, (10) :58-61
[7]   风垂直切变和下滑倾斜涡度发展 [J].
吴国雄 ;
蔡雅萍 ;
不详 .
大气科学 , 1997, (03)
[8]   影响华北地区的黄河气旋过程分析 [J].
李修芳 .
气象, 1997, (01) :18-23
[9]   湿位涡和倾斜涡度发展 [J].
吴国雄,蔡雅萍,唐晓菁 .
气象学报, 1995, (04) :387-405
[10]  
陆地气旋爆发性发展的动力学分析和数值试验[J]. 丁一汇,朱彤.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