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底循环参数对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全工况性能影响分析

被引:34
作者
郑炯智 [1 ]
张国强 [1 ]
许彦平 [2 ]
白子为 [1 ]
杨勇平 [1 ]
刘文毅 [1 ]
机构
[1] 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北电力大学)
[2]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全工况性能; 联合循环; 压气机改造; 顶底循环变工况特性;
D O I
10.13334/j.0258-8013.pcsee.151720
中图分类号
TM611.31 [];
学科分类号
080802 ;
摘要
基于现有燃气轮机机组,对于给定透平初温,重新划分顶循环与底循环的能量利用区间与比例,分析与三种常见底循环参数相匹配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全工况性能。以PG9351FA燃气轮机为顶循环的联合循环机组作为基准机组,研究了3个案例机组的全工况性能(PG9351FA燃气轮机匹配底循环初参数为567.5℃;压气机设计压比提高为18匹配底循环初参数为538℃机组;压气机设计压比降低为12.73匹配底循环初参数为603℃机组)。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压气机设计压比,其全工况性能优于基准机组,并且具有良好的变工况性能,效率比基准机组提高幅度为0.03%0.42%,然而其出功降低幅度为1.66%2.72%;降低压气机设计压比,其全工况性能劣于基准机组,效率降低幅度为0.20%0.39%,然而其出功增加,增加幅度为1.19%3.27%。通过对顶循环与底循环的?分析发现联合循环整体性能的主要取决于顶循环,提高顶循环的热力学完善程度更有利于提高联合循环的全工况性能,对于底循环无需追求高参数;并且对于同一燃气透平入口温度,如果设计工况下联合效率较高则在全工况条件下效率也较高。因此,对于追出功的地区可以按照最佳比功来选择设计压比,然而对常参与调峰的机组可以选择压气机设计压比较高的机组。并且对于同一燃气透平入口温度,如果设计工况下联合循环效率较高则在全工况条件下效率也较高。因此,对于追求大出功的地区可以按照最佳比功来选择设计压比,然而对于经常参与调峰的机组可以选择压气机设计压比较高的机组。
引用
收藏
页码:6418 / 6431+6607 +6607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叶片内冷通道中采用汽雾换热或蒸汽换热的实验研究 [J].
史晓军 ;
税琳棋 ;
陶小兵 ;
高建民 ;
李法敬 .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5, 35 (12) :3061-3067
[2]   以木片气为燃料的中温型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燃气轮机混合动力系统性能研究 [J].
吕小静 ;
耿孝儒 ;
朱新坚 ;
翁一武 .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5, 35 (01) :133-141
[3]   设置富氨蒸气回热器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燃气轮机/卡琳娜联合循环系统的热力性能分析 [J].
岳秀艳 ;
韩吉田 ;
于泽庭 ;
岳炜莉 .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4, 34 (26) :4483-4492
[4]   燃气透平进口热斑迁移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进展 [J].
丰镇平 ;
王志多 ;
刘兆方 .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4, 34 (29) :5120-5130
[5]   燃气轮机透平叶栅流道内液体射流特性 [J].
毛艳辉 ;
巩学梅 ;
穆勇 ;
刘存喜 ;
徐纲 .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4, 34 (05) :808-813
[6]   重型燃气轮机燃烧室过渡段气动造型设计及性能分析 [J].
吴晶峰 ;
蒋洪德 .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3, 33 (17) :90-97+17
[7]   跨音速级压气机湿压缩数值研究 [J].
罗铭聪 ;
郑群 ;
岳国强 ;
孙兰昕 ;
邓庆锋 ;
屈彬 .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3, 33 (05) :86-94+15
[8]   一种计算燃气轮机透平叶片温度分布和冷却空气需求量的修正的解析模型 [J].
刘尚明 ;
魏成亮 ;
蒲星星 ;
张文杰 .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2, 32 (14) :88-94
[9]   重型燃机热力系统动态仿真模型 [J].
崔凝 ;
王兵树 ;
邓勇 ;
李斌 ;
赵文升 .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8, (02) :110-117
[10]   燃气透平稳态全工况特性通用模型 [J].
卢韶光,林汝谋 .
工程热物理学报, 1996, (04) :404-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