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血吸虫感染兔Ⅰ型和Ⅲ型胶原动态变化及干扰素-γ对其的作用

被引:25
作者
翁红雷
蔡卫民
杨艳红
机构
[1]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研究所!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研究所!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研究所!杭州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肝纤维化; γ-干扰素; Ⅰ型胶原; Ⅲ型胶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392.3 [免疫病理学];
学科分类号
100102 ;
摘要
目的 观察感染日本血吸虫的新西兰兔肝脏Ⅰ型和Ⅲ型胶原的动态变化以及γ 干扰素 (IFN γ)对Ⅰ型和Ⅲ型胶原的降解作用。方法 日本血吸虫感染兔在感染后不同时期取 8只病兔肝脏 ,作常规石蜡切片 ,分别进行免疫组织化学α SMA染色、伊红染色和天狼红染色 ,并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Ⅰ型和Ⅲ型胶原分布情况 ,计算机图像分析计算胶原含量。感染 16wk后 ,给予吡喹酮治疗 ,IFN γ治疗 8wk ,停药观察 4wk。观察IFN γ对Ⅰ型和Ⅲ型胶原沉积的降解作用。结果 感染日本血吸虫的病兔Ⅰ型胶原在第 8周时占总面积百分比的 5 73± 3 40 ,至第2 8周时达总面积百分比的 40 14± 17 0 0 ,约增加了 7倍 ;Ⅲ型胶原则由第 8周时总面积百分比的 1 15± 1 34增加到6 80± 5 19。α SMA阳性细胞表达数则由 2 8± 1 0增加至 7 3± 1 5。自血吸虫感染 16wk开始采用IFN γ治疗 ,8wk后 ,IFN γ治疗组的Ⅰ型和Ⅲ型胶原所占面积百分比分别由原来的 18 5 1± 7 5 2和 4 63± 3 64下降为 2 4wk时的3 0 9± 1 5 4和 0 40± 0 37(P <0 0 1) ,模型对照组和吡喹酮治疗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1)。停药 4wk后IFN γ治疗组的Ⅰ型和Ⅲ型胶原所占面积百分比均有所回升 (P <0 0 5 )。结论 IFN γ对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新西兰兔肝纤
引用
收藏
页码:28 / 31+66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日本血吸虫感染兔肝肌成纤维细胞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J].
杨艳宏 ;
蔡卫民 ;
金国梁 ;
朱善济 ;
陈峰 ;
翁红雷 ;
刘荣华 .
中华医学杂志, 1999, (11) :870-873
[2]   免疫组织化学及特殊染色在显示肝脏细胞外间质成分中的作用 [J].
张晶 ;
王泰龄 ;
王明屹 ;
何静雯 ;
赵静波 .
中华病理学杂志, 1997, (04) :47-48
[3]   γ干扰素对血吸虫病小鼠肝纤维化的影响 [J].
贺永文 ;
刘薇 ;
曾令兰 ;
罗端德 .
中华医学杂志, 1996, (05) :52-55+82
[4]  
实用血吸虫病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 , 王锐等编写, 1996
[5]  
Interferon gamma decreases hepatic stellate cell activation and extracellular matrix deposition in rat liver fibrosis. Baroni GS, Ambrosio LD, Curto P, et al. Hepatology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