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CO2地质封存与可持续发展

被引:20
作者
崔振东 [1 ]
刘大安 [1 ]
曾荣树 [1 ]
田甜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关键词
二氧化碳; 气候变暖; 环境恶化; 地质封存; 可持续发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7 [气候变化、历史气候];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自然趋势下,推行CO2地质封存项目对减缓气候变暖进程和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概述了CO2在地质储层-盖层系统中的两种捕获机制:一是通过地层构造压力、地下水动力、流体密度差、盖层岩石毛细管压力及矿物(煤层)吸附等共同作用的物理捕获机制,另一种是通过水岩化学反应进行固碳的化学捕获机制。归纳了有利于长期安全封存CO2的地质条件和水文特征,结合文献资料指出我国CO2有效地质封存总容量可供中国CO2地质埋存使用1 000年以上。并从科学技术能力、人才储备、经济成本及效益预算、管理和运营体制等方面进行论证,认为我国实施CO2地质封存项目是切实可行的。结合我国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及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恶化可能产生的后果,阐述了CO2地质封存对我国实现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远意义。建议我国尽快组织开展CO2地质封存相关科学理论、封存技术及基本框架和配套政策、法规研究,为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足够的技术和人才储备。
引用
收藏
页码:9 / 1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中国CO2地质储存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 [J].
李向东 ;
冯启言 ;
刘波 ;
周来 .
洁净煤技术, 2009, 15 (01) :9-13
[2]   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 [J].
江泽民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8, (03) :345-359
[3]   CO2的地质埋存与资源化利用进展 [J].
许志刚 ;
陈代钊 ;
曾荣树 .
地球科学进展, 2007, (07) :698-707
[4]   中国天然气田CO2储存容量初步评估 [J].
刘延锋 ;
李小春 ;
方志明 ;
白冰 .
岩土力学, 2006, (12) :2277-2281
[5]   CO2地下封存的地质学问题及其对减缓气候变化的意义 [J].
孙枢 .
中国基础科学, 2006, (03) :17-22
[6]   中国深部咸水含水层CO2储存优先区域选择 [J].
李小春 ;
刘延锋 ;
白冰 ;
方志明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6, (05) :963-968
[7]   关于我国碳排放问题的若干对策与建议 [J].
魏一鸣 ;
范英 ;
王毅 ;
刘兰翠 ;
梁巧梅 ;
吴刚 ;
曹明奎 ;
黄耀 ;
王绍强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01) :15-20
[8]   中国CO2地质埋存条件分析及有关建议 [J].
张洪涛 ;
文冬光 ;
李义连 ;
张家强 ;
卢进才 .
地质通报, 2005, (12) :1107-1110
[9]   中国CO煤层储存容量初步评价 [J].
刘延锋 ;
李小春 ;
白冰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5, (16) :2947-2952
[10]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手段——二氧化碳的地质储存[J]. 张丽君.国土资源情报. 200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