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如何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上海市高教学会“第二届大学校长沙龙”实录

被引:6
作者
张伟江 [1 ]
印杰 [2 ]
孙诤 [3 ]
黄清云 [4 ]
杨德广 [1 ]
周哲玮 [5 ]
许晓鸣 [6 ]
机构
[1] 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
[2] 上海交通大学
[3] 上海财经大学
[4] 上海建桥学院
[5] 上海大学
[6] 上海理工大学
关键词
大学校长; 创新人才培养; 上海市; 创新型国家建设; 学校; 培养创新人才; 创新型人才;
D O I
10.14121/j.cnki.1008-3855.2007.05.019
中图分类号
G640 [高等教育理论];
学科分类号
040106 ;
摘要
创新型国家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已成为当今和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社会各界共同奋斗的目标。对此,政府正在进行全方位的部署。这中间涉及到一个至关重要的前题,即支撑这个战略目标的逐步实现必须有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于是,培养专门人才的高等学府怎样应势而为,以及如何促使人才脱颖而出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这也是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2006年12月29日,本市几十位高校校长汇聚上海交通大学浩然大厦会议厅,出席了由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组织的“第二届大学校长沙龙”。学会属下的各分会代表与上海市教科院、上海市教育评估院、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的领导也应邀参加了“沙龙”。在张伟江会长的主持下,与会者围绕“如何培养创新人才,高校如何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作用”这一话题各抒己见,进行了热烈而又充分的讨论。
引用
收藏
页码:66 / 69
页数:4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