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污染多孔介质水动力效应研究

被引:12
作者
郑西来
张俊杰
梁春
机构
[1]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石油污染; 多孔介质; 有效孔隙度; 渗透系数; 水动力弥散系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02 [污染分析与测定];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083002 ;
摘要
为了研究石油污染多孔介质的水动力效应,控制砂土中柴油含油率为0,0.5%,1%,2%,4%,砂土中机油含油率为0,0.5%,1%,2%,4%,8%,作为供试的污染多孔介质,采用自行设计的一维水动力弥散试验装置测定示踪剂(氯化钙)的穿透曲线,并定量确定了石油污染砂土的有效孔隙度、渗透系数和水动力弥散系数.采用超声-紫外法测定了砂柱中不同渗透距离上砂土的石油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砂土中柴油和机油的残留率分别小于4%和8%;有效孔隙度随含油率的增加呈线性减小,而且柴油污染砂土的有效孔隙度减小比机油污染砂土更加显著;砂土的渗透性随石油含量的增加而降低,2%含油率的柴油污染砂土和4%含油率的机油污染砂土的渗透系数分别比清洁砂土降低了75.26%和33.68%;不同含油率砂土的弥散系数值较为接近,且弥散度变化也不显著.
引用
收藏
页码:286 / 29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石油污染对土壤渗透性的影响研究 [J].
李梅 ;
郑西来 ;
童玲 ;
高增文 .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48 (02) :119-123
[2]   长春西部串湖含水介质弥散试验及污染质运移研究 [J].
赵雪琼 ;
卞建民 ;
杨坡 ;
盛骅寅 .
地下水, 2008, (05) :12-14
[3]   地下水曝气工程技术研究——以德州胜利油田地下水石油污染治理为例 [J].
武强 ;
王志强 ;
杨淑君 ;
韩超 ;
张文宇 ;
罗立红 .
地学前缘, 2007, (06) :214-221
[4]   包气带油污土层生物修复现场控制性因素的评价 [J].
邵辉煌 ;
李广贺 ;
章卫华 ;
张旭 .
中国环境科学, 2001, (06) :40-43
[5]   分析一维砂柱弥散试验数据的相关系数极值法 [J].
郭建青 ;
马健 ;
王洪胜 .
水科学进展, 2001, (02) :172-176
[6]   超声一紫外法测定土壤中石油类物质含量 [J].
李纪云 ;
李丽 ;
冯成武 .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06) :82-83+93+122-123
[7]   地下水含水介质的弥散度测定 [J].
郑西来 ;
钱会 ;
杨喜成 .
西安工程学院学报, 1998, (04) :3-5
[8]  
土壤-地下水系统石油污染原理与应用研究[M]. 地质出版社 , 郑西来,王秉忱,佘宗莲著, 2004
[9]  
地下水动力学[M].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 李义昌主编,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