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职务犯罪审讯中以威胁、引诱、欺骗方法获取口供的问题

被引:13
作者
陈生平
钱勇
机构
[1] 浙江省金华市人民检察院
关键词
职务犯罪; 审讯; 威胁; 引诱; 欺骗; 口供;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5.2 [刑事诉讼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6 ;
摘要
长期以来,以威胁、引诱、欺骗方法获取犯罪嫌疑人供述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刑事诉讼法自1979年出台至今,已历经两次修订,一直严禁以威胁、引诱、欺骗方法获取口供。因为对十年文革的恐惧、三次全国性严打的实践以及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缺失,导致对以威胁、引诱、欺骗方法获取犯罪嫌疑人供述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正确地对待。立法上缺乏对侦查规律的研究,简单地将之等同于刑讯逼供,必然导致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应当正确评价刑事审讯中的威胁、引诱、欺骗方法。适度的威胁、引诱、欺骗方法是符合侦查规律的,也是得到国外法例和国内政策的支持的。某种意义上说,适度的威胁、引诱、欺骗就是侦查中审讯谋略的运用。就职务犯罪审讯来说,威胁、引诱、欺骗方法的许可程度相较于普通刑事审讯应该更宽。具体有三个标准:采取模糊语言的形式实施威胁、引诱、欺骗方法获取的供述应当采信,二是采取伪造文书的形式实施威胁、引诱、欺骗方法获取的供述应当排除,三是采取其他形式实施威胁、引诱、欺骗方法获取的供述应当结合实际情况权衡。
引用
收藏
页码:76 / 8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论“威胁、引诱、欺骗”在侦查讯问中的存在理性与适度运用 [J].
胡绍宝 .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07, (04) :62-64
[2]   诱惑侦查不宜针对官员 [J].
龙宗智 .
检察风云, 2006, (05) :54-55
[3]   侦查讯问策略运用的法律界限 [J].
毕惜茜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2004, (03) :98-102
[4]   欺骗与刑事司法行为的道德界限 [J].
龙宗智 .
法学研究, 2002, (04) :96-104
[5]   威胁、引诱、欺骗的审讯是否违法 [J].
龙宗智 .
法学, 2000, (03) :20-23
[6]  
刑事诉讼前沿研究.[M].徐静村; 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
[7]  
职务犯罪侦查学.[M].朱孝清著;.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
[8]  
法理学问题.[M].[美]波斯纳(Richard A·Posner) 著;苏力 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9]  
审讯与供述.[M].(美)英博等著;何家弘等译;.群众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