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论陆内造山带的造山模式──以四川龙门山为例

被引:10
作者
林茂炳
机构
[1] 成都理工学院地质系
关键词
造山模式,龙门山造山带,褶皱造山,推覆造山,板内(陆内)造山作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四川龙门山造山带是陆内造山带的一个典型实例。陆内造山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化历史。前寒武纪时期的环境是属于古板块俯冲、碰撞的历史。具活动性大陆边缘性质,岩浆变质作用强烈,构造混杂明显。古生代以来转入地台环境,形成台相沉积。中生代早期转入陆内造山阶段。由早期的褶皱造山进而转化为推覆造山。两类不同性质的造山运动伴随了两类不同性质的前陆沉积盆地的形成和两类不同性质的沉积体系的形成。最终的区域构造特征不同程度地保留了陆内造山各阶段的地质记录,而以最后一次的推覆造山作用的影响最深刻。陆内造山的动力机制是与区域性的板块构造活动的大环境密切相关的。
引用
收藏
页码:193 / 19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初论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的基本结构样式 [J].
林茂炳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1994, (03) :1-7
[2]  
中国松潘-甘孜造山带的造山过程.[M].许志琴等著;.地质出版社.1992,
[3]  
造山运动.[M].[日]都城秋惠等 著;周云生;张儒瑷 译.科学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