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法治的理论阐释与立法回应

被引:14
作者
陈伯礼
机构
[1] 重庆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民生法治; 民生主义; 立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0.0 [理论];
学科分类号
030101 ;
摘要
社会转型过程中日益的突出民生问题需要通过法治手段予以解决。民生法治既是对民本主义和法本质功能的承继与回归,亦是一种社会管理创新。民生法治的保障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而不仅仅是社会生活中的弱者。国家是民生保障的唯一义务主体,公民个人不应成为民生保障的直接义务主体。当前,应使民生保障逐渐褪去政治色彩,走入法治话语体系。立法作为民生法治的第一环节应通过确立人本主义的立法观、建构立法的公众参与程序以及完善法律文本的规范结构以回应民生问题。
引用
收藏
页码:22 / 2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2]   法治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最优模式 [J].
付子堂 .
法制资讯, 2011, (12) :43-46
[3]   民主民本民生理念辨析及理论构建 [J].
王玉灵 ;
霍有光 .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1, (06) :6-9
[4]   公正与关怀——民生制度与实践的伦理原则 [J].
田广兰 .
道德与文明, 2011, (03) :45-50
[5]   法的人本主义 [J].
李步云 .
法学家, 2010, (01) :1-5+176
[6]   民生法治论 [J].
付子堂 ;
常安 .
中国法学, 2009, (06) :26-40
[7]   民生问题的宪法权利之维 [J].
郑磊 .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06) :75-82
[8]   从恩赐到权利:民生话语表达逻辑的历史考察 [J].
张艺 ;
谢金林 ;
杨志军 .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3 (03) :11-14
[9]  
法律现代化与人本主义:超越中西[J]. 聂鑫.法律文化研究. 2005(00)
[10]   立法民主:概念与根据 [J].
陈伯礼 .
河北法学, 2006, (01) :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