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混合地理加权回归的中国省域碳生产率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29
作者
唐志鹏 [1 ,2 ,3 ]
刘卫东 [1 ,2 ,3 ]
宋涛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关键词
碳生产率; 空间自相关; 混合地理加权回归; 影响因素;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832.5 [金融市场]; X196 [环境经济学];
学科分类号
1201 ; 020204 ; 02 ; 0201 ; 020106 ;
摘要
低碳经济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低碳经济实质上就是要求单位碳排放产生更多的经济产出,即提高碳生产率。涉及地区低碳发展的影响因素很多,具有显著空间相关性的因素和无显著空间相关性的因素往往同时作用,在构建模型时需要综合考虑。本文在空间自相关方法的基础上首先确定了中国省域碳生产率影响因素的空间相关性,其中产业结构是全局变量,能源结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均是局域变量,再通过混合地理加权回归估计了"十一五"末和"十二五"末4个影响因素的回归参数值并作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能源结构(火电比重)对于碳生产率具有负向影响,而产业结构(服务业比重)、技术进步(年专利授权数量)和劳动生产率(单位从业人员的工业增加值)对于碳生产率具有正向影响;从回归参数估计值来看,产业结构的影响程度占据主导地位,其次是能源结构,再次是技术进步,最后为劳动生产率;(2)产业结构对碳生产率的正向影响程度在增大,能源结构对碳生产率的负向影响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自南向北递减特征,而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正向影响则呈现出明显的自北向南递减特征;"十一五"末到"十二五"末,总体上能源结构和劳动生产率对碳生产率的影响程度在减小,而技术进步的影响在增大。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引用
收藏
页码:2223 / 223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中国碳生产率变动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D].王萱.华中科技大学.2013, 02
[2]   中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空间分析——基于混合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J].
扈瑞鹏 ;
马玉琪 ;
赵彦云 .
消费经济, 2016, 32 (06) :45-50
[3]   基于分解模型的碳生产率影响因素分析 [J].
黄元生 ;
李慧 .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03) :13-17
[4]   中国省域农业碳生产率的空间分异特征及依赖效应 [J].
程琳琳 ;
张俊飚 ;
田云 ;
周晓时 .
资源科学, 2016, 38 (02) :276-289
[5]   对外贸易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基于88个国家1992~2011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J].
赵秀娟 ;
张捷 .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6, (01) :28-39
[6]   中国制造业碳生产率的差异与收敛性研究 [J].
杨翔 ;
李小平 ;
周大川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5, 32 (12) :3-20
[7]   中国碳生产率与能源效率省际差异及提升潜力 [J].
吴晓华 ;
李磊 .
经济地理, 2014, 34 (05) :105-108
[8]   上海与北京服务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 [J].
孙元欣 ;
王菁 ;
杨汝梁 .
科学发展, 2013, (08) :77-85
[9]   基于混合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我国人均GDP分析 [J].
续秋霞 ;
薛红 ;
冯文娟 ;
刘宣会 .
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 2011, 24 (03) :445-454
[10]   我国碳生产率区域差异性研究 [J].
潘家华 ;
张丽峰 .
中国工业经济, 2011, (05) :4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