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法理解构

被引:25
作者
胡玉鸿
机构
[1]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
关键词
以人为本; 法律目的; 法律本源; 法律尺度; 法律价值;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0 [法的理论(法学)];
学科分类号
030101 ;
摘要
"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与确立自身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与基础。在法律上要贯彻与落实以人为本,就必须承认人是法律的根本目的,把人形塑造为具有道德人格的法律主体,强调个人相对于国家、社会而言的优先性,将人作为目的而不是当作手段来对待;要以人为本源,尊重人的本能、欲望、需求、能力等附属于人的主体性因素,推崇权利本位,反对法律的物本化观念;要以人作为法律的尺度,突出是否契合人的自然本性作为区分良法与恶法的根本标准,在拟定法律规则时,参酌人的实际能力来合理规定行为方式与行为内容,而在确定法律责任有无及所担责任大小的场合,必须考虑普通人所处的特殊情形,采取更适合于人情、人道的处理方式;要把人视为法律的最终价值所在,以人的自由的维系作为法律的最高价值。不仅如此,法律还应当以保障人的美好生活的实现为己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24 / 35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44 条
  • [1] 法律主体概念及其特性
    胡玉鸿
    [J]. 法学研究, 2008, (03) : 3 - 18
  • [2] 论现代法学之重构
    杜飞进
    [J]. 天津社会科学, 1995, (01) : 56 - 60
  • [3] 市场经济与现代法的精神论略
    张文显
    [J]. 中国法学, 1994, (06) : 6 - 13
  • [4] 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 中央文献出版社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2015
  • [5] 侵权法[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多布斯, 2014
  • [6] 康德的权利体系[M]. 商务印书馆 , (美) 马霍尔兰, 2011
  • [7] 世界法律传统[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加) 格伦 (Glenn, 2009
  • [8] 美国刑法精解[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美) 德雷斯勒, 2009
  • [9] 法律的基础[M]. 武汉大学出版社 , (英) 罗特路斯勒, 2009
  • [10] 政治学的历史与边界[M]. 译林出版社 , (英) 米诺格 (Minogue,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