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南省抗药性恶性疟流行情况的变迁

被引:6
作者
陈林
戴祖瑞
蔡贤铮
胁诚治
机构
[1] 第二军医大学抗疟药研究室
[2] 海南省热带病研究所
[3] 群马大学医学部寄生虫学教研室
关键词
疟疾.恶性/流行病学,疟原虫.恶性/药物作用,抗药性.微生物,海南;
D O I
10.13359/j.cnki.gzxbtcm.1998.01.011
中图分类号
R531.3,R254.5 [];
学科分类号
1002 ; 100201 ;
摘要
由于恶性疟原虫多种抗药性的不断产生和蔓延,给疟疾防治带来了困难。本文以调查研究和科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高疟区海南省抗药性恶性疟流行情况的变迁作一系统报导。1955年该岛277万人口患疟疾者有286745人,因疟疾而致死者287人。1959年进行了D.D.T.滞留喷洒,效果良好,主要传疟媒介微小按蚊由原占蚊群组成67.5%下降到0.9%。此后疟疾发病率逐年下降,至1965年带虫率已低于0.9%和0.2%。1973年作者等在该岛三亚市发现了抗氯喹恶性疟病例,至1978年岛内各地先后发现抗氯喹恶性疟存在,其中约1/3属于RⅡ_RⅢ级抗性。1979年该岛以哌喹全面取代氯喹应用于疟疾防治。但到了1982年抗哌喹恶性疟病例又不断出现,抗性率为10%~20%,其中有5%为RⅡ_RⅢ级抗性。1978~1990年作者等在三亚市建立了体外测试方法,以监测恶性疟原虫的敏感性。试验证明,恶性疟原虫分离株抗氯喹程度已下降,对哌喹则具有抗性,但在哌喹与氯喹之间未见明显交叉抗性,而对蒿甲醚和咯萘啶则显示敏感。近年来海南省恶性疟发病率已大幅度下降,1996年仅为54.93/10万人口,但对疟原虫抗药性问题仍需继续监测。
引用
收藏
页码:36 / 39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青蒿素栓与磷酸喹哌治疗恶性疟的对照观察 [J].
郭兴伯 ;
符林春 ;
符永新 ;
林军章 ;
苏海妹 ;
谢带嫦 ;
李国桥 .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9, (08) :475-477+453
[2]   海南岛某地抗氯喹恶性疟2例报告 [J].
周明行 ;
陈林 ;
周元昌 ;
莫启章 .
解放军医学杂志, 1979, (02) :12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