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超越性思想与普世性价值

被引:31
作者
王岳川
机构
[1] 北京大学中文系
关键词
中庸; “道”; “礼”; 人性; 实践; 超越性; 普世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222 [儒家];
学科分类号
010102 ;
摘要
"中庸"是中国思想中最具有辩证论和价值论的意义层面,中庸精神具有重要的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意义。关于"中庸"的含义,虽然从古至今都有不同的解释,但它在古代政治文化中是一种具有超越性的思想,在今天世界精神生态危机中同样具有调整人心寻求正途的普世性价值。中庸的本意应为中道和常道,即日用常行之"礼",正因为如此,中庸之道须臾不可离。人只有遵循自然,获得道行,才能最后得到教化和提升。然而,施行"中庸"绝非易事,必须具备优秀的素质和坚毅的心志,以平常心去践行,"不以善小而不为"。"中庸"认为自然形成的禀赋叫做人性,遵循各自的人性叫做道,修明并推广这些道就叫做教化。"中庸"是一种实践,强调从细微处着眼,从慎独做起。"中庸"所提倡的价值操守是坚守节操、宁死不变,行正道而不悔,素位而行、安于所守。"中庸"具有"中和"的生命意识、成己成物的内外一体性、至诚无息的精神超越性、与时俱进的文化超越意识、至诚之道的天地境界、天人相喻的文化意义。从更为全面的文化视野出发考察"中庸"的价值与意义,能够尽量减少历史赘加物带来的种种文化误读,尊重东方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并从中感悟中国文化创新与守成的本体依存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133 / 150
页数:18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庞朴文集.[M].刘贻群编;庞朴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2]  
中国人性论史.[M].徐复观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说文解字.[M].(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  
中国哲学史新编.[M].冯友兰著;.人民出版社.1998,
[5]  
朱子语类.[M].(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94,
[6]  
诸子集成.[M]..上海书店.1986,
[7]  
晋书.[M].(唐)房玄龄等撰;.中华书局.1974,
[8]  
史记.[M].(汉)司马迁 著;(南朝宋)斐骃 集解;(唐)司马贞 索隐;(唐)张守节 正义.中华书局.1959,
[9]  
诸子集成...上海书店.1986,
[10]  
伊洛渊源录..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