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山区县域农业碳足迹分析——以毕节地区为例

被引:6
作者
邵技新 [1 ,2 ]
机构
[1] 贵州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灾害研究所
[2] 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
关键词
岩溶山区; 农业; 碳足迹; 毕节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7 [地方农业经济]; F323.22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20202 ; 083305 ; 0701 ; 070104 ;
摘要
为探索岩溶落后地区的低碳农业发展途径,选择典型岩溶地区——毕节地区,以2010年统计数据为例,对其农业碳排放、碳固定和碳足迹进行估算。结果表明:(1)毕节地区8个县市的农业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的地区差异明显,农业碳排放量最多的黔西县为86 165.4t,最少的织金县为37 169.3t,两者相差48 996.0t,前者是后者碳排放量的1.32倍。碳排放强度最大为黔西县和纳雍县,最少的为织金县,其顺序依次为黔西县>纳雍县>金沙县>大方县>毕节市>赫章县>威宁县>织金县。(2)毕节地区8个县市的农业碳汇量与碳汇强度变化差异明显。纳雍县和威宁县的农业碳汇量与碳汇强度变化呈相反趋势。(3)毕节地区8个县市的碳足迹差异化明显,农业碳足迹都处于生态盈余状态,单位面积的碳足迹和单位农业GDP碳足迹差异明显,单位面积碳足迹顺序为威宁县>纳雍县>金沙县>赫章县>大方县>毕节市>黔西县>织金县;单位农业GDP碳足迹顺序为威宁县>赫章县>大方县>金沙县>黔西县>毕节市>纳雍县>织金县。威宁县无论单位面积碳足迹和单位农业GDP碳足迹均最大,织金县最小。
引用
收藏
页码:210 / 213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三峡库区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与减排对策 [J].
腾耀华 ;
张军以 ;
苏维词 .
水土保持研究, 2012, 19 (02) :226-230
[2]   中国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 [J].
李波 ;
张俊飚 ;
李海鹏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1, 25 (12) :8-13
[3]   农业碳足迹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J].
黄祖辉 ;
米松华 .
农业经济问题, 2011, 32 (11) :40-47+111
[4]   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的碳足迹分析 [J].
段华平 ;
张悦 ;
赵建波 ;
卞新民 .
水土保持学报, 2011, 25 (05) :203-208
[5]   广东省农业生产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及减排对策 [J].
谢淑娟 .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28) :17514-17516+17536
[6]   中国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解 [J].
李波 ;
张俊飚 ;
李海鹏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 (08) :80-86
[7]   应对气候变化的碳足迹研究综述 [J].
耿涌 ;
董会娟 ;
郗凤明 ;
刘竹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 (10) :6-12
[8]   1995—2005年中国碳排放核算及其因素分解研究 [J].
孙建卫 ;
赵荣钦 ;
黄贤金 ;
陈志刚 .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 (08) :1284-1295
[9]   碳足迹分析方法研究综述 [J].
王微 ;
林剑艺 ;
崔胜辉 ;
吝涛 .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0, (07) :71-78
[10]   喀斯特地区土壤有机碳及其碳转化酶研究 [J].
周玮 ;
周运超 ;
李进 .
水土保持研究 , 2009, (01) :8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