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1972年一次毛丝藻赤潮的分析

被引:21
作者
陈亚瞿
机构
[1] 东海水产研究所
关键词
海洋污染; 渔场; 外海; 强台风; 饵料基础; 海洋环境污染; 水污染; 丝藻属; 东海北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1972年8月至11月于东海北部(30°N—32°N,127°E以西)部分海域中所出现的赤潮是由蓝藻门中的三种毛丝藻组成,即(1)汉氏毛丝藻 Trichodesmium Hildebrandtii Gomont(2)薛氏毛丝藻 Trichodesmium Thiebautii Gomont(3)红毛丝藻 Trichodesmium erythraeum Ehr.。其中汉氏毛丝藻为优势种。这次赤潮主要形成于长江口以东外海,9月份后虽扩大分布区,但仍以东部海区最密集。11月后逐渐消失。此次赤潮最明显的危害表现在对饵料基础的破坏上,它能引起鲐、鲹鱼索饵渔场位置的改变和洄游路线的变化,从而促成减产。经分析,此次形成赤潮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由该年夏季气旋而引起的涌升流和连续的强台风等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以使上、下层搅拌剧烈,营养盐充分溶于水中增加了肥沃度。加上秋季水温偏高和高温水体的出现,也为热带性藻类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作者建议,今后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应加强对海洋污染和赤潮预报的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181 / 18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浮游生物学概论.[M].郑重著;.科学出版社.1964,
[2]  
Biological oceanography.[J].R. Marumo;S. Ichimura;G. Yamamoto;N. Taga.Journal of the Oceanographical Society of Japan.1971, 6